地名:高庙乡 | 隶属:湖滨区 |
行政代码:411202203 | 代码前6位:41120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8 | 邮政编码:472000 |
车牌代码:豫M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0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行政村 |
高庙山口原有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故得名。乡以山得名。
高庙乡位于湖滨区东北,其东部、南部与陕县王家后乡和张茅乡接壤,西部与会兴镇、磁钟乡相邻,北部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三(门峡)大(坝)专用铁路和公路与城区相连,设有大安、史家滩、七里沟、老鸦沟4个火车站,黄河上架有钢桥一座,通往山西省平陆县。乡政府所在地大安村距城区30公里。该乡为1958年合并大安、黄底、院科3个乡而建,1961年改为高庙人民公社,1984年易社为乡。2000年辖大安、小安、穴子仓、羊虎山、王家岭、位家沟、黄底、侯村、李家坡等9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77个村民组,全乡3308户,12515口人。高庙乡是高寒浅山区,地势从南向北倾斜,山岭起伏,沟 壑纵横
2024年9月,高庙乡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24年3月,高庙乡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12月,高庙乡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24年12月,第七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高庙乡上榜。
旧属陕县。
夏商时属豫城。
西周属虢国。
晋灭虢属晋。
战国时为魏地。
秦属三川郡。
汉属弘农郡。
三国魏晋因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至唐,五代宋、晋、元、明、清,皆属陕州。
1949年属陕县。
1956年属三门峡工区。
1957年属三门峡市。
1958年改称上游公社。
1961年改称高庙公社。
1966年改称东方红公社。
1968年复高庙公社。
1984年改设高庙乡。
1986年属三门峡市湖滨区。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末,连年兵荒,汉武帝刘秀逃难于此,发现这里地势险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进可攻退可守,认为此地比较安全,适宜居住,遂将大恩更名大安。…[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该地原名“小恩”,后由于“大恩”更名“大安”,亦更名“小安“。…[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先为位氏所居住,后来位氏绝嗣,于氏家族从山西洪桐县迁至,村名未改,仍沿旧称…[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代人烟稀少,附近常有虎狼出,故称狼虎山,后居民渐多,牛羊成群,更名羊虎山。…[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顺治皇帝曾隐居此地。故名皇帝,后演化为黄底。…[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建在樱桃山的一个岭上,大部分居民姓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宁家窝居民在旧村后边建的另一个聚落,故名“后村”,后改成侯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居民建居住点在山坡上,故名。1949年属陕县张茅镇院科乡。1956年属三门峡工区院科乡。1957年属于大安中心乡。1958年属上游人民公社。196…[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村东西有两道土岭,相交于崤里塬下,其状如穴,村处其间,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