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照镜镇 | 隶属:获嘉县 |
行政代码:410724101 | 代码前6位:4107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2.1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91万人 |
人口密度:约59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周武王会盟诸侯于此誓师,谋成牧野之战,奠定周朝之基。纣王大败,传说姜子牙在此举照妖镜擒千年白狐妲姬,故名照镜。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 姜子牙详细信息++
获嘉县位庄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郊,全乡现有14个行政村,23419口人,辖区面积50569.8亩,人均耕地1.2亩,地势平坦,气候易人,交通便利,人情社情良好。北靠新济高速公路,与辉县相连;南靠京广铁路、新合铁路;东邻省薄口公路,直通107国道;西靠中州铝厂;乘车15分钟可到达新乡,60分钟可到达郑州。该乡毗邻县城,已纳入城区规划,新焦路、县北环路、西环路、民主路穿境而过,是投资、经商、办企业的风水宝地。
位庄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全方位招商引资为出发点,实施绿色富民,项目带动,工业强乡,商贸开发,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战略,连
2024年12月,照镜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9月,照镜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4年5月,照镜镇被列为河南省2025年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五节祠(明—民国·照镜镇巨柏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以院建筑四周外墙为准。
吕氏老宅(清·照镜镇西彰仪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院建筑四周外墙为准。
吕氏祠堂 (明·照镜镇西彰仪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院建筑四周外墙为准。
安乐桥碑(民 国·照镜镇安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该碑为基础,四周向外扩出5米。
西大冢(照镜镇方台村)为获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冢的占地面积为基础,四周向外扩出30米。
1935年分属获嘉县一区、六区。
1942年分属一区、四区。
1947年分属城厢镇、丹河乡。
1950年分属一、二、五区。
1955年设照镜中心乡。
1958年成立照镜公社。
1983年改设照镜乡。
1995年改置照镜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武王伐纣时,姜太公曾设照妖镜于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武王伐纣时在此地设立商议厅,而得名东、西商议村,后逐渐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武王伐纣时在此地设立商议厅,居民迁此建东、西商议村,后逐渐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原为东彰仪王氏花园。清代,王氏部分村民自东彰仪迁此,因位于东彰仪南部故名前庄。后因较小,1968年以姓得名小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遽伯玉隐居此地,此人为官清廉,屡仁德布于村民,村人为表敬仰,以其名命村遽伯玉村。遽死后葬于村北。村人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因其墓…[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沈姓居多,所取名为沈家庄营,后简称沈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原为贺村、张巷和窦村三个小村。清初,三村与西南部桑姓居处桑圪垱合并,以桑姓命名桑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原名许纪村,后因此村长期驻扎兵营,遂更名陈固营(来历、含义失考)。1948年后简称为陈固。…[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武王伐纣时,此地曾扎过两个粮仓营,后来由粮仓营盘发展成两个自然村,因居东,取名东大王仓营。清称东仓营。1949年后简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武王伐纣时,此地曾扎过两个粮仓营。即东大王仓营和西大王仓营。后来改为西大王仓营。清称西仓营。1948年后,简为今名西仓。…[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娄姓得名娄村,清道光年间演变为今名。1958年建楼村生产大队,属照镜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楼村村民委员会,属照镜乡。1995年属照镜镇。…[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原名小梁庄,坐落于渭河边,山洪暴发无法阻挡,后将村庄南移安家落户后,更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年间,有义民村之称。后因村民冯姓居多,更名为冯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高路低,被路截为东、中、西在三个方形高台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苏、王、刘、李、岳等姓先后迁此,曾为王村、刘村、刘巷三个自然村。因村小与周围大村交往常受人欺,后三村合并为一村,又因村北有三位营,遂取名三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樊氏最早住此,樊姓居多,以姓得名樊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贠姓迁居于此,最早最多,即以贠姓得名为“贠庄”。据清朝《获嘉县志》所载,称为“贠庄村”。民国《获嘉县志》称为贠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