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李楼街道 | 隶属:洛龙区 |
行政代码:410311012 | 代码前6位:41031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3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48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6个社区 |
传唐时,有李怀珠、李怀玉弟兄,均任武职居于此,盖有“望乡楼”,故而名村为李家楼,后称李楼。
该乡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南部的伊、洛河冲积平原,东与偃师接壤,南有伊河为界,北隔洛河与市区咫尺相望,西同洛阳新区相邻,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2.5万亩,下辖26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5万余人。伊、洛两河穿行东西,二广高速公路、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工业基础雄厚。
经济发展
截止2007年该乡有企业达205家,并形成了轴承配件、面粉加工、三轮摩托、机械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已有9家企业列入洛龙区“1356骨干带动”企业名录。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增加值完成15238万元,总产值完成60445万元,营业收入完成55325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481万元,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李楼街道上榜。
2024年9月,李楼街道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1949年镇区为12个小乡,分属于洛阳县第五区和第六区。
1956年属洛阳市郊区石人乡和焦寨乡。
1958年属洛阳市洛南人民公社石人公社和焦寨公社,同年石人公社更名李楼公社。
1962年属洛阳市郊区李楼公社。
1984年属洛阳市郊区李楼乡。
2000年属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
2024年李楼撤乡改镇。
2024年撤镇改街道为李楼街道属洛阳市洛龙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唐时,有李怀珠、李怀玉弟兄,均任武职居于此,盖有“望乡楼”,故名为李家楼,后称李楼。…[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0,为城区。
潘寨原名潘家寨,清《洛阳县志》里载“碑楼保六里,县东南二十五里保内有门家庄,小店、水磨头、潘家寨、潘美屯兵处…翟镇、佃庄、潘家寨有集”。…[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洛阳老城西南十华里处有个村子,原名“乘轩里”,以后改叫“太平庄”。太平村原名太平庄村,取吉祥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处于洛河中心,乃南迁至现址。村内建有三官(天、地、水官)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村民原为桃源街人,因洛河南侵,部分桃源村民南移,内李姓占领两高地。繁衍成村,故城俩圪壋,又称李家圪壋,1964年更名向阳,寓意人们向往美好的明天。…[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桃花园街,后因洛河水淹没,村民在原址上重建而得名桃园村。…[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万年青原名东白碛,1958年为使东白碛蔬菜千年丰产,万年青绿,永葆历史本色,故更名万年青。…[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白姓先居此地,又临洛河,故名白碛。1949年属于洛阳县第五区。1956年为白碛村,属洛郊区石人乡。1958年为白碛大队,属洛南人民公社石人工区。19…[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北王村与南王村区分,驻地在城角村旁又一王姓家族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郭世壮修建楼房很多,形成竹楼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杨村是隋朝隋炀帝重臣杨素之景花园,园中一楼高可入云,夏可避暑,故称凉楼,楼字年转成洛,即凉洛寨。因景花园毁与战火,杨素后裔繁衍成庄而名杨村。…[详细]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董村原为古监狱所在地,曾名监村,后董姓迁此,乃改为董家村,简称董村。…[详细]
区划代码:~0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高姓两家,一家居东一家居西而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高姓俩家,一家居东一家居西而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城角村是隋唐时期东都城外东南角上一个村庄,故名城角村。…[详细]
区划代码:~0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太辉村原名太尉庙村,古时候村上出了个太尉爷段秀实,为村民办了很多好事,村人为纪念他,就以他的官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0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二南村原为二郎庙村,二郎庙是供奉治水英雄二郎杨戬的庙宇,人们为了传承二郎神的功德,就把村庄定名为二郎庙村,分为南北两大块,后来南二郎庙改为二南村。…[详细]
区划代码:~0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二北村原名为二郎庙村,二郎庙是供奉治水英雄二郎杨戬的庙宇,人们为了传承二郎神的功德,就把村庄定名为二郎庙村,分为南北两大块,后来北二郎庙改为二北村。…[详细]
区划代码:~0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说,有一赶车者载客至此处向乘车人讨要车费,乘车人不答,赶车人愤而道“难道你是石人,不会说话”一推,果为石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齐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此地居住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五郎庙村民为纪念北宋杨家名将杨五郎精忠报国而在庙中塑像且供奉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宋名将杨延昭部下大将焦赞在此筑寨屯兵,焦赞死后,其后代在寨内繁衍生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庄村原名下庄村,因村紧邻伊河,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洛阳东南路伊河渡口,渡船靠岸即呼“下”,久之而名下庄。…[详细]
区划代码:~0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宋穆桂英曾在此屯兵,村西有穆家坟,故名穆庄。…[详细]
区划代码:~0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初韩刘二氏落户该地成庄,名曰铪韩刘庄。后董氏迁入建起火龙庙,供奉火龙爷,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古时,石头随流水从龙门缺口(即伊阙)流过来,石头由于比较重,留在了上游,到村口时只有沙,没有石头了,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