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孔集乡 | 隶属:宁陵县 |
行政代码:411423209 | 代码前6位:4114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35万人 |
人口密度:约42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唐贞观年间,孔子后裔孔德伦奉旨迁至楮堌村,死后墓地建圣庙,逢集会,改名孔家集,后简称孔集。
宁陵县孔集乡地处河南省豫东平原,位于宁陵县东北15公里处,310国道、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古宋河、朱刘沟流经翟庄、王于庄、辛庄十余个行政村。全乡辖2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3.2万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土地肥沃,多为淤土和莲花土,盛产小麦、棉花、酥梨、蔬菜等农特产品,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43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42亿元,农业总产值1.01亿元,财政收入1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5万元。
孔集是千古名集,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干群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按照“-”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团结奋
唐代为褒圣侯孔德伦封地。
明为安宁乡安四野。
1911年属东北区。
1945年置孔集乡。
1949年为四区。
1958年置宁陵县孔集公社。
1960年属睢县。
1961年划属宁陵县。
1983年8月改为孔集乡并沿用至今。
明洪武年间,李八从山西迁此,居住黄河故堤南侧,故村名为李八庄。清咸丰末年又迁至黄河故堤北侧,村名未变。…[详细]
清乾隆年间,古黄河流经,王氏在河南岸开店,名为王店庄,后来岳姓迁此居住,由于岳姓人数较多,1946年改名为岳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迁此,在一个大堌堆上建村,故名刘堌堆。…[详细]
明代,翟春扬从河北迁此,为人好善。去世后,邻居给他立石碑,并取村名为翟春扬村。后来“春扬”二字省略,变为“翟庄”。后因翟姓增多,分成大翟庄和小翟庄,为…[详细]
明洪武年间,王志、王于迁此建村,故名王于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尤庄。…[详细]
清代,蒋氏从蒋老家迁此建村,后来建座祠堂,故名蒋堂。…[详细]
清乾隆年间,侯氏从县东关迁此建村,后兄弟二人分家,老大居住地叫大侯庄,老二居住地叫小侯庄。为大侯庄。…[详细]
据史姓家谱记载,元代,史姓从县南史黄庄迁此建村,取名史庄。后来子孙繁衍,外迁各处,附近几十里村的史姓都视为老家,故名史老家。…[详细]
原名核桃园。清代,吕姓祖先吕雪盘病逝,其子孙为纪念他,把核桃园改为吕雪盘。…[详细]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桑、柿树较多而取名桑柿园。清道光年间,柿树已无,而桑树增多,改称为桑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吴庄。后来申、宋姓人口增多村大,故名申宋吴。…[详细]
元代,黄氏从外地迁此建村,取名黄庄。后来建楼一座,更名黄楼。…[详细]
张氏家谱记载:十六辈祖先名讳张子影。子孙为了纪念他,故称村名为张子影。…[详细]
清代,商氏迁此建村,因位于黄河故道大堤口,故名商堤口。…[详细]
清同治年间,村名王庄。因村北边有一条小河,耕田往返不便,王姓修建一座桥,故改名为王桥。…[详细]
清代,从孔集迁出几户在此建村,因距孔集三里,故名三里庄。…[详细]
清乾隆年间,以姓氏命名,坐落在黄河南岸。由于集市不大,故名为小孔集。后因黄水威胁,孔姓大户带集迁至南三华里处楮堌村,原名不变。…[详细]
原名楮堌村。唐贞观十一年(637),孔子后裔褒圣侯孔得伦因祖籍在宋国,为避辽海兵乱,奉召迁此。死后建圣庙,渐成庙会,改称孔家集。清咸丰年间筑寨,称大孔…[详细]
明洪武年间,梅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梅村。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孔集迁此,改为张新庄,简称今名。…[详细]
原名七星村。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从兰考县迁此建村,逢集,故名张小集,后因唐代军队征东时,集市移至楮堌村(今孔集)。张氏的祖奶奶系清康熙皇帝的干闺女,其…[详细]
原名楮堌村。唐贞观十一年(637),孔子后裔褒圣侯孔得伦因祖籍在宋国,为避辽海兵乱,奉召迁此。死后建圣庙,渐成庙会,改称孔家集。清咸丰年间筑寨,称大孔…[详细]
清康熙年间,孔家富户从孔集分出建村,取名孔庄。…[详细]
原名七姓村。有“吴杨张孟刘,宋李到两头”之说。明洪武年间,宋胡同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德高望重,人们以他名为村名。…[详细]
原名七姓村。有“吴杨张孟刘,宋李到两头”之说。明洪武年间,宋胡同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德高望重,人们以他名为村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