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赵村乡 | 隶属:宁陵县 |
行政代码:411423210 | 代码前6位:4114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6万人 |
人口密度:约58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明代,赵姓迁此最早建村,名赵庄,又名早村。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赵姓主持合12个小庄筑寨,改名赵村。后逢集会,称赵村集。简称赵村。
宁陵县赵村乡位居县城东北7公里处,南临商开高速公路,北依310国道,宁孔公路穿乡而过。全乡辖25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5.3万亩耕地,3.5万人。通讯便捷,现已实现自然村通程控。交通便利,已实现行政村通油路。全乡共有职工、干部77名,其中国家公务员43名,事业编制人员34名,公务员平均年龄34岁,文化程度全部在中专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共有11名,其中党委成员6名,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名,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名,建立起了一支高效、廉洁干部队伍。全乡共有党员658名,其中农民党员487名,党支部32个,农村党支部25个,党员平均年龄为43岁。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元。
明为来远乡来二野。
民国年间属东北区。
1949年为四区赵村乡。
1958年为宁陵县赵村公社。
1960年5月属睢县。
1961年7月复属宁陵县。
1983年12月,改为赵村乡并沿用至今。
明洪武三年(1370),石氏、桑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石桑庄。因石氏人少,本村胡氏逐渐增多,故又称胡桑庄,后改名为桑庄至今。…[详细]
明洪武年间,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便取名邵洼。后又有邵姓在北建村,取名后邵洼,而自然成为前邵洼。…[详细]
明代,赵姓最早迁此建村,名赵庄,又名早村。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赵姓主持合12小庄筑寨,改名赵村。后逢集,又称赵村集。…[详细]
明万历四年(1581),孟氏自孟家盖堌堆(孟老家)迁此建村盖楼,取名孟楼。后来兄弟二人分家,一前一后,取名为南、北孟楼。…[详细]
清代,张氏在此建村,并建座楼房,故名张楼。…[详细]
明代,朝中有一张姓武将在此操练兵马,故名张操。…[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1),魏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魏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因庄大人多,故名大王庄。…[详细]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翟氏从宁陵乔楼林堂迁此建村,村四角各建一所看家楼,取名翟楼。…[详细]
明代,赵姓最早迁此建村,名赵庄,又名早村。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赵姓主持合12小庄筑寨,改名赵村。后逢集,又称赵村集。…[详细]
原名高楼。明洪武二年(1369),张氏自开封迁到宁陵县城西朱屯。清朝天命五年(1621),张姓从朱屯迁此,因人多庄大,故改名张大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陈氏从浙江省宁波府郢县马棚镇迁此建村,并筑一洞窑,取村名陈窑。后来陈姓增多,分迁村西,另建村,取名西陈窑。便自然成为东陈窑。…[详细]
明永历十八年(1644),孟氏从宁陵县乔楼孟老家迁此建村,故名孟庄。…[详细]
原名常落寨。据《宁陵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为防粤、捻二军,在有个叫徐黑的主持下,筑墙打寨,故改名为徐黑寨。…[详细]
明代,陈姓从河北迁来,在陈两河南岸建村,故名陈两河。…[详细]
唐玄宗年间,姜氏迁此建村,名姜庄。明洪武年间,后代为纪念唐代祖先,建一姜唐庙,改村名姜庙。清康熙年间,更名姜庄至今。…[详细]
明洪武年间,赫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赫庄。…[详细]
明代,为北焦庄富户焦谨的外庄,取名焦庄。…[详细]
清代,黄姓迁此建村,地势较洼,被洪水淹没过,取名黄洼。…[详细]
明洪武年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烧瓦盆为生,并建盆窑数个,故名刘窑。…[详细]
明代,有位周姓女子,丈夫死后,坚守节操,孝顺公婆,抚养儿女,其行为被人们赞颂。死后,乡亲们为其立碑,名为周氏碑,后来村名演变为周式碑。…[详细]
明万历年间,原名桃堌寺,有佛爷庙、奶奶庙、阎王庙、关爷庙、火神庙五座庙院,后来形成集会,便有桃堌寺演变为桃堌集。…[详细]
明洪武年间,于氏迁此建村并建有楼房,故名于楼。…[详细]
清代,原名黄庄。为防匪患,黄姓盖座看家楼,故名黄楼。…[详细]
清代,名吕庄。后来兄弟二人分家,老二迁出另住,老大留居,故名吕大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