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硖石乡 | 隶属:陕州区 |
行政代码:411203207 | 代码前6位:41120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8 | 邮政编码:472000 |
车牌代码:豫M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此处地势四面高,中间凹,处石山峡谷之中,故名。
硖石乡位于陕县东部,距三门峡市区26公里,全乡13个行政村,107个村民组,2802户,10611口人,总面积7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13亩。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13亿元,人均纯收入1784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第38位。
该乡属浅山丘陵地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铝土、煤炭、高岭土、润土、硅铁矿,特别是石灰石储量大,量开采,是生产水泥、石灰、石料的优质原材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和洛三高速公路横贯全乡东西,境内的庙沟车站是陕县东部最大的火车发运集散地,平发运能力200万吨以上,全乡乡村公路更是四通八达,7个村通柏油
文化旅游:
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一,也是该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崤函古道是古时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区(今三门峡市)道路的总称。据史料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观音堂镇石壕村境内,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
唐武德三年(620)自石坞(南县硖石坞)移治鸭桥(乾壕)。
贞观十四年(640)移治硖石坞(今硖石),改称硖石县。
宋熙宁六年(1073)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后称硖石关,明清改为驿站。
民国时属陕县第五区,称硖石镇。
1949年设硖石乡,属张茅区。
1958年属张茅公社,称硖石管理区。
1962年析出成立硖石公社。
1984年改设硖石乡。
2024年撤销陕县,设立陕州区,属之。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位处石山硖谷而得名。因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凹,俗称硖石坞。…[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人家始居此地,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王庄大队,属张茅公社。1962年属硖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称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临山沟,沟前有两个石嘴,宛如石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临河沟,旁边有关帝庙,故名庙沟。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庙沟大队,属张茅公社。1962年属硖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改…[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于元代,三个村庄呈三角形分布,故称三角地。清初释、儒、道三教于此设立教堂,易名三教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张姓人家居于此处土岭东侧,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东岭大队,属张茅公社。1962年属高举公社,1965年归硖石公…[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卫姓人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村处山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姓于明末清初迁居该地,村处一山坡,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始建于元,地处荆山脚下,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荆山大队,属张茅公社。1965年属硖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依高崖而建,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高崖大队,属张茅公社。1962年属高举公社。1965年归硖石公社。1975年迁驻…[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刘、邢两姓于清光绪年间迁居此山坡,且住宅坐北朝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于明末于此建寨定居,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张茅区。1958年设王家寨大队,属张茅公社。1962年属硖石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金银山北麓。相建村于宋。史载:春秋时期秦晋崤之战,即此崤陵附近。因车轮在石板上碾压壕沟深尺余,得名车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