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槐树乡 | 隶属:遂平县 |
行政代码:411728204 | 代码前6位:4117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6 | 邮政编码:463100 |
车牌代码:豫Q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8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2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槐树地名含义有二:一说明初建庄,此地有古槐两株,始名大槐树,渐演变为槐树。二说清康熙年间,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居住,取名大槐树,渐演变为槐树。
槐树乡位于遂平县西北部,乡政府机关驻槐树村东南,距县城29公里,总面积80.35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共有35397人,耕地61904亩,山地面积约21000亩,乡界东和沈寨镇相连,南与嵖岈山镇交界,西北和西平县接壤。
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槐树乡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的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00-850毫米,平均气温15℃,全年无霜期230多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境内有石羊河、万泉河环绕而过,中部和东部都是平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平坦,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是盛产各种粮食的主要产区。全乡平原地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红薯、花生
2024年12月,槐树乡被认定为2022-2025年度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锣鼓艺术—大铜器)。
2024年9月,槐树乡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遂平县槐树乡李兴楼村。年代为1944年。豫中抗日根据地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遂平县槐树乡李兴楼村,距县城30公里。遂平是具有光荣传统
龙天沟自然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遂平县槐树乡境内,面积约20平方公里;系伏牛山余脉。因九龙山、龙天山而冠名,享有中原“九寨沟”之美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的旅游观光圣地。景区内山相连、岭相接
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遂平县槐树乡李兴楼村,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后院是李先念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房屋,前院是展览区。展览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资料,系统反映了革命先辈在嵖岈
明、清属遂平县。
1931年属六区(土山)。
1936年属四区(区署驻玉山镇)。
1941年属金嵖乡。
1947年属一区(土山)。
1948年分属一区(土山)、二区(嵖岈山)。
1949年属三区(玉山)。
1951年分属二区(沈寨)、三区(土山)。
1956年置槐树中心乡。
1959年属嵖岈山人民公社。
1962年成立槐树人民公社。
1968年并入嵖岈山人民公社。
1980年复设槐树人民公社。
1983年改设槐树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末建庄,庄中有两棵大槐树,取庄名大槐树,渐演变槐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初期,池姓始居,取名池庄。明、清属遂平县。1931年属六区土山。1936年属四区(区署驻玉山镇)。1941年属金嵖乡十二保。1951年属三区池庄乡…[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初,著名将领窦建德率部驻此,安前、后两营,此为前营(较大),取名大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纪先祖,在庄中建有土楼一座,取名高楼。…[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1684),陈姓始居,庄小,取名小陈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霍姓迁此建庄,故名。霍庄村民委员会位于霍庄。明、清属遂平县。1931年属六区土山。1936年属四区(区署驻玉山镇)。1941年属文化乡十六保。1…[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铁匠李兴迁此立烘烤炉,取庄名李兴炉。后建楼,改名李兴楼。…[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1627)刘姓迁此,庄内有几棵柳树,取名柳树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万泉河西边,称王庄。后又迁此定居,取名挪庄。因“挪”与“罗”谐音,渐演为罗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坡于村是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槐树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盛、王两姓迁此,庄四周有四座大石桥,且盛姓较多,取庄名盛桥,渐演变为胜桥。…[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天启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土岗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袁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取名袁庄(后部分袁姓分支迁往庄南建新庄,取名前袁庄,该庄改称后袁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张、吴两姓迁此,后建楼房,取名张吴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