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羌街道 | 隶属:温县 |
行政代码:410825003 | 代码前6位:4108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9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传西晋时武官张羌葬于此,后人渐称村名张羌村。清代时为与村北派生村相区别,取名南张羌。
南张羌镇位于温县城东3公里,东临赵堡镇,西接温泉镇,北与北冷乡接壤,南到黄河,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1公里,全镇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滩区非耕地面积1.2万亩,辖15个行政村,108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7万,现有26个党支部,党员84 1人。素以铸造、制鞋业发达驰名,享有“铸造之乡”、 “鞋业之乡”美誉。
独具特色的工业经济
多年来,南张羌镇坚持走工业强镇之路。全镇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35家,其中限额以上l 9家,限额以下82家,个体工业728户,初步形成了以铸造、制鞋、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产品畅销江、浙、沪等27个省、市。自治区,尤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张羌街道:传西晋时武官张羌葬于此,后人渐称村名张羌村。清代时为与村北派生村相区别,取名南张羌。
文化旅游:
陆庄遗址位于温县城东北张羌街道陆庄村南,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采集的器物有罐、鼎、豆、鬲、石斧、石铲等。
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位于张羌街道南张羌村,年代为清。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渠河赵氏祠堂位于张羌街道大渠河村,年代为清。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大渠河赵氏祠堂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庄汉墓群位于温县张羌街道陆庄村。年代为汉。2024年1月22日陆庄汉墓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渠河关帝庙位于南张羌镇大渠河村,年代为清。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大渠河关帝庙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武德二年(619)属武德县。
宋熙宁六年(1073)属温县,州县、平皋县并入温县中。
万历五年(1577)属太平乡。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属四路三十六地。
1945年为三区南张羌。
1955年属马庄中心乡,为南张羌乡。
1956年撤中心乡,改设南张羌乡。
1958年月并入赵堡乡,10月赵堡乡改建为赵堡公社。
1962年从赵堡公社析出,设南张羌公社。
1983年改为南张羌乡。
1999年撤乡建镇,置南张羌镇。
上作社区:由原前上作、后上作等2村合并而来。…[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前,此村称“黄门村”,因村中有位在朝中做“黄门官”的人,得名。清乾隆十年(1745),因黄河水患,村址搬迁到高地圪垱,且姓张的居多,故取名“张圪…[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晋代时,武官张羌死后葬此,此村位张羌墓南,故取名“南张羌”。…[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晋代时,武官张羌死后葬此,此地位张羌墓北,故称“北张羌”。…[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唐时以常姓在村西北岗前开店得名。后梁、曹、刘、郑等40多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仍称“常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六年(1880),单堂富在此定居,称“小单庄”。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姓人家又迁来,因马家户大人多,更名为“马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代时,此村大街有条灌渠通过,因当时此村规模较大,得名“大渠河”。…[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村原名“河阳村”,清乾隆十年(1745),因水患淹没。后来,赵家由大渠河迁来定居,取名“小渠河”。1949年后,因位置与南渠河对峙,更名为“北渠河…[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时,此村北有条灌渠,村在渠南,故得名“南渠河”。…[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十年(1745),因黄河水患,朱家由朱新庄迁此,村势临沟,故取村名“朱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前,为此村有位在朝中做“黄门官”的人,得名“黄门村”。明初,尹、董、晁、段等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仍称“黄门村”。清代时,以段家户大,村势临沟,更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此地为黄帝后裔陆终在此居住,故取名“陆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时,此地原称“五郡村”。据“卫氏家谱”记,明洪武年间,卫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至清乾隆十年(1745),为黄河水患,吴郡村淹没,卫姓村民上坡居住…[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杨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势临沟,取名“杨沟”。…[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初,冉家由山东曹州府迁此定居,因村势临沟,取名“冉沟”。…[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徐如冀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教书、落户,因村势临沟,取名“徐沟”。…[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前,“离城三里有作坊”。作坊手艺精巧,受人赞扬,因在城东得名“上作”。之后,作坊生支,分片成村,此村居南,称“前上作”。…[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明代前,“离城三里有作坊”。手工作坊,手艺精巧,受人赞扬,因得名“上作”。之后,作坊生支,分片成村,此村居北,称“后上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