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李集镇 | 隶属:夏邑县 |
行政代码:411426104 | 代码前6位:4114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4.1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11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9个行政村 |
元末,李惟清之七世孙李佑携家谱返籍认祖,李油坊族主划给花园一片,让其定居,渐发展成村,为纪念先祖南京村名,称三庄李。明万历十年(1582),李亢考取举人后兴集市,人称李亢集,后为避先人诲自称李集。
李集镇位于河南商丘夏邑县。下辖:
411426104201 122 张老家村
411426104202 220 阎庄村
411426104203 220 小王庄村
411426104204 220 李楼村
411426104205 220 司营村
411426104206 220 黄堂村
411426104207 220 杨老家村
411426104208 220 班楼村
411426104209 122 道口楼村
411426104210 220 段集村
411426104211 121 牌坊庄村
411426104212 122 李集西村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李集镇上榜。
2024年12月,李集镇被认定为2022-2025年度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
2024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淘宝镇名单,李集镇榜上有名。
2024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4年淘宝镇,李集镇榜上有名。
民国初期属西北区。
1938年为第五区。
1948年改为陇海区。
1956年设中心乡。
1965年设李集公社。
1984年改为李集乡。
1986年撤乡设李集镇。
2005年郭庄乡并入李集镇。
明洪武二年(1369),张氏张福臣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后代增多,外迁多处,皆以此为老家,故得名。…[详细]
明万历年间,闫氏从桑堌闫营迁此建村,人称闫庄。后闫氏无,刘、何、徐三家相继迁此,名仍沿用。1981年地名普查改今名大闫庄。1984年更名大闫庄村民委员…[详细]
清雍正年间,王氏先祖自营盘集南王三官庙迁此居住,因人少,故得名小王庄。…[详细]
清乾隆年间,李氏先祖李佑之十三世孙自李集分居迁此建楼,得名李楼。1984年更名大李楼村民委员会。…[详细]
清乾隆年间,司氏玉正从奶奶庙迁此居住,曾逢集,名司营集,后集废,更今名。…[详细]
明万历年间,黄氏从沛县迁此,兴集市,称大兴集。不久集废,在村西南修庙堂,改名黄堂。…[详细]
明永乐年间,杨氏景龙自段古同迁此,名杨老家。后分为前、中、后杨老家。…[详细]
清康熙年间,班氏兄弟二人自县城东六十里班集迁此建村,后盖楼,故得今名班楼。…[详细]
清康熙年间,司氏司美玉自西三里司集楼院迁居于此。因村北有夏虞官道,家有楼院,取名司道官楼,后官道北移,楼院毁掉,改今名司道口楼。…[详细]
清咸丰年间,段氏迁此居住,后在此筑寨,名中兴寨。后起集市,更今名。…[详细]
明永乐年间,培家从北司堂迁此建村,因仿其老家建牌坊,故名牌坊庄。…[详细]
据李氏三兄弟定居于此,为纪念先祖李惟清,取名三庄李。后李亢考取进士,为父殡丧,与司集徐某商量借集卖菜,改名为永兴集,外界对此不满,改为李抗集,后人为避…[详细]
元天顺年间,司氏先祖从夏邑县东关司老楼迁居司家集。后司氏兄弟在西南三里处又建村后逢集,名司集,为区分,更名为前、后司集,此处为前司集。…[详细]
清顺治年间,司文学从前司集迁此,在村东建关帝庙一座,故名司关庙。…[详细]
明崇祯年间,刘氏自桑堌集北大刘庄迁此,故名小刘庄。…[详细]
明弘治年间,尹氏先祖自县城西南二里尹庄迁此居住,得名尹营。…[详细]
骆氏在此建村称骆庄,司氏自红山庙迁居骆庄之东,称司槐树庄。清咸丰年间二村合并,筑寨兴集市,改今名。1912年曾称常兴集,后集废,复今名。…[详细]
宋代,司氏先祖德才兼备荣封参军之职,奉命镇守夏邑,因剿匪有功深受民众爱戴,于县东南一里处建庄名司楼。先祖彦成于顺治年间迁红山庙,后又自红山庙分居迁此,…[详细]
宋代,司氏先祖德才兼备荣封参军之职,奉命镇守夏邑,因剿匪有功深受民众爱戴,于县东南一里处建庄名司楼。先祖彦成于顺治年间迁红山庙,后又自红山庙分居迁此,…[详细]
原名刘庄,清乾隆年间文氏迁入,买刘家的地,后刘氏絶嗣。清末洪氏自葛楼迁入,村人洪心志稍有名气,将村名改为洪刘庄。…[详细]
王氏自王双庙迁此建村,因村中有白塔寺,故名白塔寺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改今名。1984年更名王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段氏自段集迁此,初名段花园。后在村前建火神庙,改名火神庙。清咸丰年间筑寨,命名中合寨,因房舍沿南北通道两侧分布,形成胡同,渐更此名。…[详细]
明洪武二年(1369),孟振江三兄弟为避乱从县南关邱庄迁于韩家庄,又名韩高楼。时过数年,韩家绝户,只剩孟家,遂改今名。…[详细]
相明代梁氏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得名梁庄。后高氏迁此,相继各姓迁入,仍用原名。…[详细]
清嘉庆年间,王氏购买杨氏田宅自王双庙迁此,后杨氏外迁,名仍沿用。…[详细]
清顺治年间,关氏自桑堌刘戈寨迁此建村,名关楼,后关氏绝户,刘氏自桑堌刘老寨迁此,名仍沿用。…[详细]
唐代,李氏世孙李右返家认祖,迁此建村,因村民曾以榨油为副业,故得名李油坊。…[详细]
据李氏三兄弟定居于此,为纪念先祖李惟清,取名三庄李。后李亢考取进士,为父殡丧,与司集徐某商量借集卖菜,改名为永兴集,外界对此不满,改为李抗集,后人为避…[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蒋氏从永城迁此,买李氏村庄定居,因有楼十余座,得名蒋楼。…[详细]
清顺治年间,于氏十四世祖广镇由山东郓城于楼迁至夏邑前王楼,后因人多,自称于庄。…[详细]
明万历年间,曹氏先祖奉朝廷之命从洛阳迁居夏邑西北沈家胡同。后沈氏绝嗣,曹氏盖高楼,更今名曹楼。…[详细]
元天顺年间,司氏先祖从夏邑县东关司老楼迁居司家集。后司氏兄弟在西南三里处又建村后逢集,名司集,为区分,更名为前、后司集,此处为后司集。…[详细]
据李氏三兄弟定居于此,为纪念先祖李惟清,取名三庄李。后李亢考取进士,为父殡丧,与司集徐某商量借集卖菜,改名为永兴集,外界对此不满,改为李抗集,后人为避…[详细]
据明洪武年间,涂氏因打官司打输,家产耗尽,从县城北涂庄迁此种地,渐成村庄,得名涂官庄,后演变为涂关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刘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马头寺北刘大庄,清乾隆年间从刘大庄迁来建村,当时全村皆为刘姓,因村中有三条南北衚衕,故取名刘衚衕,简称刘古同。…[详细]
清道光年间,孟氏先祖六十八世祖从孟家堂迁此,因同时迁来也有朱氏父子,故得今名孟朱庄。…[详细]
杜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西福窝迁此。因四世祖杜崇赐封仪宁王,村逢集会,故名杜集。后析出一支于杜集东建村,故名东杜集。…[详细]
杜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西福窝迁此,后四世祖杜崇受封仪宁王,以杜氏命名,因逢集会,故名杜集。…[详细]
明洪武年间,王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地势较低,故名王洼,又因临近官道,曾驻兵安营,更名王营。…[详细]
据《杜氏家谱》记载:杜氏杜崇从杜集迁此,建楼一座,故名杜楼。后有人从杜集迁出建楼,称后杜楼。1984年更名杜楼村民委员会。…[详细]
据《司氏家谱》考:明弘治年间,司永昌从曹集乡司楼迁此,名司新庄,后简称司庄。…[详细]
郭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二年(1369),八世祖郭诚以军功调守归德,后定居于此,得名郭庄。…[详细]
明天启年间,高氏八世祖高起鹏参与镇压李自成起义,后李自成攻打河南,将高氏族大部分杀死,并将高店变成一片废墟,为避难高大公兄弟三人逃到此地,后在村东建一…[详细]
据出土杨邑侯墓碑考:因村南有两座大坟冢,村中为黄氏居住,有集会,故名黄付集。…[详细]
明正德年间,王氏王珦从大王庄迁此,建楼一座,得名王楼。后因东北三槐王庄改称后王楼,此村故改前王楼。…[详细]
据《王氏家谱》载:明洪武四年(1371),王奉从山西洪洞迁此,因有三颗槐树,取名三槐王庄,后富盖楼得名王楼,因前有前王楼,故名后王楼。…[详细]
据《程氏家谱》考:程积自八吉村程家箴(车站镇旧集村)迁此。因起集,为别于原址称程新集,后简称程集。…[详细]
据《张氏家谱》考:张大本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石香炉集,清末捻军起义,村人张二红为捻军将领,起义失败犯灭族之祸,为避难改为张大集。…[详细]
明嘉靖年间,张氏仓安自县城西北八里张老家迁此建村,故名张庄。1984年更名张大庄村民委员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