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鸣皋镇 | 隶属:伊川县 |
行政代码:410329101 | 代码前6位:410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6万人 |
人口密度:约59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
古名鹤鸣镇,因村南隔伊河有九皋山,《诗经》载“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故称为鸣皋。
鸣皋镇位于伊川县城南部,距县城20公里,因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该镇东与酒后、葛寨、白元隔伊河相望,西和宜阳县白杨乡接壤,北同平等、高山乡毗邻,南与嵩县田湖镇相接,有伊川县“南大门”之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发达 。洛卢路与鸣白、鸣酒公路呈“十”字形交叉而过,全镇辖39个行政村,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4768公顷。
2024年9月,鸣皋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24年3月,鸣皋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鸣皋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24年7月,鸣皋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有918年。北宋元丰五年,理学家和程颐(字伊川)因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时居北宋相位,与程颐政见一的文博赠与程伊川鸣皋镇旧园一址,良田千顷,以
鸣皋南岳庙类别:古建筑时代:明、清地址: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公布时间: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南岳古刹始建于北魏,已有1400多年;始建于北宋的二程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所在地的
元宣武将军克烈公墓类别:古墓葬时代:元地址: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北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大量马牛羊头蹄,这种习俗在中原地区此前尚未发现,墓地无论从时间、地域、规模、习俗等都可以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
清代民初,属嵩县。
1927年属平等县。
1932年建伊川县时,为鸣皋区。
1951年属第二区(包括现平等乡、高山镇)。
1958年鸣皋、平等、坡头合并为高峰人民公社。
1959年从中分出宋店人民公社,改称鸣皋人民公社。
1984年社改乡为鸣皋乡。
1996年撤乡设镇,改为鸣皋镇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始建于东汉,因处于九皋山下,依《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以前有中费、西费、东费三个自然村,后三村合并取名中费。村民为洗涤方便,把村西沟中泉水引入村内穿街而过,村民便改中费为中溪。…[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东村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上园,后遭水灾迁居现址,取名新元东。因与元东村对比,地小人少,遂又更名小元东。…[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原系大元东村人,大约在清同治九年(1870)伊河水泛滥,15户73人迁居此地,因村址紧靠西坡,群众称呼坡根。…[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于1540年从西宁府迁于此地,取名为镇平寨,后演变为新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最早定居的是曾姓人氏,取名曾湾。1949年属鸣皋区。1958年同渡口、蒋园三村合建一个曾湾大队,属鸣皋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曾湾村民委员会,属鸣皋…[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相早在周代时,此处即为伊河上重要渡口。后来,百姓聚集形成村落,定村名为渡口。渡口村古时为伊河西岸主要的百姓、货物往来通道。…[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干河村原名都家,传闻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激战中原。一日刘秀败逃今干河一带,见大河浩浩荡荡,追兵已近,危急万分。刘秀坐骑痛饮河水不止,刘秀大怒道:误我大…[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原是鸣皋村一家姓蒋的花园,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成村落。取名蒋园,后演变为蒋元。…[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1550年,姓邢的一家在此定居,日后成村,取名邢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园村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民原住在宜阳县雷沟村,因村民多为雷姓而得名。1967年鸣皋镇修建雷沟水库,全村搬迁至此,仍沿用原有村名雷沟。…[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距今六百余年的明朝,姓韩人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韩洼。…[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在公元1480年间,此地有户姓郭的在此烧窑为生,取名为郭窑头,后人为取吉言,更名为郭瑶头,后演变为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一户孟姓人家在此以烧石灰窑为生,取名孟窑头。后人为取吉言,改为孟瑶头,1967年更名为孟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1480年,有一谢姓人氏,在此烧石灰谋生,居住窑内,后形成村子,取名谢窑头,后演变为谢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公元1480年,一户姓贾的人在此烧石灰,长期居住,形成村落。因村中最早居民姓贾,住在窑洞,故名贾窑头。后演变为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三国时期有马良部下有一将领姓章,在此屯兵三处,均称章屯。章屯由西向东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村,位于中间得名中章屯。…[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三国时期有马良部下有一将领姓章,在此屯兵三处,均称章屯。章屯从地形上由西向东分为上、中、下,位于东边称下章屯。…[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神笔马良在此建寨,后逐渐形成村落,得名马良寨。…[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末清初,有孙、刘、韩三家居住于此,后因孙姓人丁兴旺,取名孙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山西洪洞县张进如,张志道一家迁入此地居住,取名张村。因负责张村辖区内的所有村民事务,故名张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远在明代期间,有周、武、王三姓共居,取名周庄,武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宜阳段村,后因水灾其中一部分从宜阳段村迁入此地定居,随着周姓家族的迁出,武姓家族…[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徐姓人氏最先居住,位于顺阳河北面,故名徐阳。…[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崇祯年间,刘、李两姓人家沿顺阳河边落居,逐渐形成村落,取名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洪武年间,杨姓人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形成村子取名杨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董、王两姓到此地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因地处丘陵坡地,故称董王坡。…[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与万沟村相比较平坦,又居万沟之西,故取名西坪,后演变为西平。…[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早年由万坡村姓万的一家迁居此地,沿沟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取名万沟。…[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圪当村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叶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叶寨。以火神庙为界分为两个村庄,本村位于火神庙东面,故名东叶寨。…[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姓叶的人在此定居,形成村庄名为叶寨,后分为两个寨,本村位于西,故名西叶寨。…[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此地原为蒋姓人家的避暑之地,后有人定居,战乱年代因保住了一寨人,被称为“救寨”,后改为“永安寨”,今演变为旧寨。…[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最早在此定居的姓王,后人口逐步增多形成村庄,取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大禹以前,龙门山与九皋山之间为大海,此处地高,露出水面。大禹开龙门,沧海变桑田,百姓迁居。每遇伊河暴涨,百姓逃至高处避难,后形成村庄,取名海山。由…[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大清雍正三年,有一姓季的由开封杞水县迁此定居沟内,名季家沟,后简化为季沟。…[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桑树甚多,故名桑坡,与村南小桑坡相比较大,取名大桑坡。…[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在未定居时,树木成林,其中尤以桑树最多,故取名为桑坡。因和村北的大桑坡相比,人少庄小,故名小桑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