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

地名:曾集镇隶属沙洋县
行政代码:420822112代码前6位:420822
行政区域:湖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724 邮政编码:448000
车牌代码:鄂H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222.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2.38万人
人口密度:约10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2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原住居民多为曾姓,清未形成集镇,故名曾集。曾集镇以此得名。

基本介绍:

曾集镇下辖37个村,2个居委会。国土面积2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8.9公顷,人口总数51342人,其中农业人口47507人,人口出生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

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3900万元,比2000年增长7%,其中农业13158万元,林业48万元,畜牧业4701万元,渔业3506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总产71455吨;油料9786吨;生猪出栏32976头,存栏9986头;家禽出笼40.12万只,存栏26.74万只,水产品产量5100吨,桃子产量1190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早蜜桃、莲子、花生、猪、鸡、兔六大特色产业基础上,实现荒山造林、

+查看详细曾集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曾集镇(油菜)榜上有名。

2023年6月,曾集镇被纳入2025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名单。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曾集镇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2020年8月,曾集镇被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评为2019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曾集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7月,曾集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文化旅游:

泰山墓群

泰山墓群位于沙洋县曾集镇泰山村,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家冢

姚家冢位于沙洋县曾集镇张港村,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集山墓群

陈集山墓群位于沙洋县曾集镇朱坪村,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晒银台冢

晒银台冢位于沙洋县曾集镇银台村,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甲堰墓群

甲堰墓群位于沙洋县曾集镇甲堰村,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更多曾集镇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清朝后期,始有曾姓居民在此聚居、经商,逐渐形成集场,称曾集。

1868年(清同治七年),荆门编为12村,59里,曾集与柴家集、腊树庙属羔观村。

1914年,曾集属荆门县第七区。

1930年,荆门县分东、南、西、北4乡,曾集属南乡。

随后荆门县改为10个区,曾集属第七区。

1939年,曾集属荆门县第三区。

1940年,日军入侵,曾集属拾回桥区。

1948年,曾集属森万区署。

1949年2月,荆门县人民政府成立,曾集

+查看详细曾集镇历史沿革>>

沙洋纪山寺
古椿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古椿”指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原有一棵直径约2.5米的古椿树。社区居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金桥社区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87年设蔡庙乡后,为了集镇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在蔡庙集镇设立居委会。因穿越蔡庙集镇的三干渠上有一座桥,原名高桥,设蔡庙乡后,为了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景…[详细]

烟庙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烟庙”指原烟家庙地片。新中国成立初期,属荆门县柴刘区、荆门县第八区所辖。1955年,成立李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称为李坪生产大…[详细]

民主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56年合作化时期,曾命名为“民主农业生产合作社”。“民主村”以此得名。“民主”指人民当家做主。…[详细]

曾集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70年,原郑嘴大队一队、二队、五队、六队、七队合并,更名为曾集大队。2005年,与原甲堰大队1队、2队、三队、四队、5队、6队、7队、八队合并,更…[详细]

范店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范店”原指以范姓居民为主的农村小集市,现指范店村。…[详细]

孙店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荆门县柴刘区、荆门县第八区所辖乡村。1955年,分别为潘集、范集、孙店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分别为后港人民公…[详细]

龚庙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住居民多为龚姓,且在此地建有家庙,俗称龚庙,龚庙村以此得名。“龚庙”指龚氏家庙。现指村委会所在地片。…[详细]

太山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主要山地称太山。“太山”与“泰山”发音相近,比喻平安稳重之意。…[详细]

万里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6年,为万里高级农业合作社。现万里村以此得名。“万里”为1956年合作化时期合作社名称,后港区张场乡辖万里、长征、前进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详细]

曾巷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朝末期(1350年),江西吉安曾姓居民迁此聚居,形成居民点,始称曾家巷。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柴刘区张场乡。1955年合作化时期,成立长征高级农业生产合…[详细]

张港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张场大队的一条港沟俗称张港,张港村以此得名。…[详细]

柴集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柴集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柴集大队。1964年,分为刘祠、柴集两个大队,1968年下半年重新合并为柴集大队。1984年区、…[详细]

官集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因官姓家族迁此聚居并兴集立市而得名官集。村委会位于官集,故名官集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张池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片曾因张姓居民开挖的一口池塘出名,故名张池,张池村以此得名。…[详细]

雷都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该地以雷都庙为地名,村委会也以此命名。据清末年间,此地有一家庙,有一道士在此做法,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族人觉得此庙建在一土冢处,有违天义,便连夜…[详细]

蔡庙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委会位于蔡氏宗庙旧址居民点,故名蔡庙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金鸡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金鸡”取自金鸡塚中的金鸡二字。指所在地片的一座古墓塚(属性不详),传说古时曾有金鸡在此报晓、鸣唱,保佑百姓年丰人旺,老百姓便将此墓塚称为“金鸡塚”。…[详细]

陈闸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地物标志和居民姓氏综合命名。居民多为陈姓,漳河水库干渠在此建有水闸,以附近居民姓氏命名为陈闸。陈闸村以此得名。“陈闸”指以陈姓居民为主、靠近水闸的地…[详细]

团结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成立人民公社时,将3个大队合并为1个大队,故名团结大队。“团结”指相互融合,同心协力之意。…[详细]

雷巷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属荆门县柴刘区、荆门县第八区所辖雷巷乡。1956年,成立雷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称为雷巷生产大队,历属后港…[详细]

肖堰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荆门县柴刘区、荆门县第八区所辖乡村。1956年,成立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因修建杨场水库,便于管理,分为金星、马垱两个合作社,其中马…[详细]

青桥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辖区曾有一片青松林与一座木桥很有名,故名青桥村。…[详细]

六冢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有6个圆塔形塚子相连,塚子高4米,直径大约12米,呈南北直线相连,老百姓称之为“六冢”。…[详细]


以下地名与曾集镇面积相当:
到曾集镇必去著名景点

曾集镇相关名人

曾集镇特产与美食
曾集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