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竹瓦镇 | 隶属:浠水县 |
行政代码:421125102 | 代码前6位:421125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车牌代码:鄂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49万人 |
人口密度:约42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8个行政村 |
来历一:据传古时此地多楠竹,粗大茂密,忽一日,竹子全部破裂,人们用破竹做瓦盖房,故得名。来历二:境内原竹瓦店(现街道村)又称竹瓦,相传早年这里只有一家小商铺,店房是泥糊篱笆墙,用大竹劈开两半做瓦,后有商家聚集来此,也是用同样方法建房,逐渐发展成集镇。
一、基本情况
版图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56280亩,山林10415亩,水面2260亩,全镇辖55个村、1个农科所、1个居委会,495个村民水组,人口64934人。
二、主要资源
铁路、朱店、桃园三个村蕴藏石英砂矿,张茅、渡槽两村蕴藏有硅片石,巴水河蕴藏有大量黄砂、铁砂。
三、特色产业
全镇建成了以张茅山林场为中心的万亩果特墓地,已有8500亩板栗、春桃、黑李挂果。
明清时期,竹瓦镇境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
1947年,属浠水县竹瓦区。
1958年,设立竹瓦公社。
1987年10月,分设竹瓦镇和朱店乡。
2001年,撤乡并为竹瓦镇。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星火二社、三社,属竹瓦区竹瓦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竹瓦四大队、五大队,属汪岗…[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内有座山称为会龙山,村庄位于山脚下,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内有座山称为会龙山,村庄位于山脚下,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熊家湖村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前此地靠巴河旁有一个水潭,水深、多闻名乡里,并有翠鸟出没,绿水倒映白云,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五星社,属竹瓦区柏杨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柏杨五大队,属汪岗公社;1959年…[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东升社,属竹瓦区柏杨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柏杨六大队,属汪岗公社;1959年…[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内有两条大路,一条通往竹瓦镇,一条通往走马岗村,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内有座长安庙,据传寺庙祈福极其灵验,信徒众多,是当地出名的寺庙,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内有一座燕山较为出名,村庄位于山下,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年有朱姓人家来此开设店铺,后有商家陆续在此开办店铺,商业越来越繁荣,逐渐形成一个集镇,故得名。朱姓源至江西,据朱氏宗谱记载:远祖千一公,江西南昌县人…[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内曾有一座出名的亭子名叫易凉亭,故得名“易凉亭村”,后简称为“易凉村”。…[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红星三社,属竹瓦区朱店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朱店三大队,属朱店公社;195…[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前村中有座有名祠堂名为五丰祠,故得名“五丰祠”,后简称为“五丰”。…[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内白莲河西干渠一段上修建有一座朱店渡槽,村以渡槽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内有座名为“冷水山”的山,村庄座落于山脚下,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早年村内有一位江姓的大地主,曾建有喂养家畜的大棚栏,故得名“江家圈”,后省称为“江圈”。江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红星八社,属竹瓦区朱店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为朱店八大队,属汪岗公社;195…[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胜利社、黎明社,属城关区夏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胜利大队、黎明大队,属汪岗…[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胜利一社,属竹瓦区桃园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袁桥十大队,属汪岗公社;1959…[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位于石洞山脚下,房屋沿山脚下而建,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坳上铺村,以村内出名的坳上铺塆命名,于2001年更名。据传古时候当地的合印山边上曾有一大户人家,人称“张八郎”,其在朝为官,势力大,家中设有水牢,…[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可店二十四社,属竹瓦区桃园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袁桥四大队,属汪岗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年有熊姓人家搬来此地居住,后围村建有浇灌农田的壕沟,故得名。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这些地区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魏晋…[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前此山墩上长满野草,据传当年清军在此放马,是军队的马场所在地,故得名。…[详细]
长中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张茅、何冲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67平方公里,733户,2228人。…[详细]
双龙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双塘、龙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3.88平方公里,631户,2075人。…[详细]
千桃新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千亩、桃园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4.12平方公里,764户,2554人。…[详细]
杨周新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杨庄、周埠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37平方公里,606户,2039人。…[详细]
孔海新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孔岗、蟹地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3.21平方公里,650户,2087人。…[详细]
石莲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石佛、莲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74平方公里,566户,1950人。…[详细]
柳岗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柳坳、王岗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4.20平方公里,698户,2504人。…[详细]
福岗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汪窑、百岗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3.57平方公里,650户,2084人。…[详细]
火红新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火龙、东方红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3.77平方公里,543户,1836人。…[详细]
鹤港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水库、仙阁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3.95平方公里,605户,2123人。…[详细]
梅东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梅坪、东宝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2.81平方公里,524户,1918人。…[详细]
七里冲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林山寺、古仁庵、胡庵庙等3村合并而来。面积4.37平方公里,655户,2362人。…[详细]
官跃新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官塘、跃进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4.64平方公里,636户,2013人。…[详细]
街道村:2024年12月成立,由原竹瓦社区和农科所村合并而来。面积1.84平方公里,533户,1852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