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寨市镇 | 隶属:绥宁县 |
行政代码:430527203 | 代码前6位:430527 |
行政区域:湖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39 | 邮政编码:422000 |
车牌代码:湘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9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7个行政村 |
政府现驻地寨市古镇,故名。
寨市古镇位于湖南省绥宁县西南部,东西跨度14公里,南北横贯19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80%,主要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寨市古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寨市系徽州县城。宋元丰四年(1081年)改徽州为莳竹县,崇宁二年(1103年)改莳竹为绥宁县,至1954年县城迁往长铺镇止,寨市古镇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作为县城达九百多年历史。寨市古镇原有古城墙1.5公里,高2丈许,整条城墙合围县衙及周围商铺,城墙之间按方位开有东、南、西三门,不开北门。城内建有"九庙、四祠、三会馆、两庵、一亭"。城内街
2021年12月,寨市镇被确定为2021—2025年度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2010年7月,寨市镇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旅游: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寨市古镇西河街,系绥宁老县城所在地,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重要军事活动的纪念地,也是邓小平、张云逸当年指挥部旧址。1930年
寨市苗族侗族乡历史悠久,自唐代建城伊始就名“寨市”,在秦、汉时期就有先人在此居住,至唐、宋年间,为避战乱,大量苗、侗族人迁徙至此,在寨市周边以族(姓)为主,依山傍水建造吊脚楼,一姓一寨或一族一寨,寨子连成一片,寨内建交易市场,名“寨市”,集居住和商贸功能于一体,是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
1983年,寨市分立为寨市镇和寨市苗族侗族乡;1992年,寨市苗族侗族乡并入寨市镇;1996年11月,经省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寨市原为老县城,此地位于县城城墙之内,得名城内。…[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西正街,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后日趋繁荣,整条街道以青石板铺成,两边店铺相连,商贾云集,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旧木房,因位于在市古城西侧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此地莳竹河寨脚塘中曾有一对金鸭戏水,被人发现后潜入水中,每当月圆之夜便闪闪发光,故取名“金鸭塘”;因此处悬崖峭壁,巨石叠立,后改名为岩塘。…[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家村是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寨市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溪流贯穿全境,蜿蜒流长数公里,滋润着两岸百姓,古人因而取名长溪。…[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从前有座竹子搭建的小桥,故名。1958年建竹桥大队,属东山公社;1961年分为竹桥、马田、夏家、正板4个大队,先后隶属朝仪公社和兰家公社。196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称兰家水,村位溪边,曾为兰姓人住地,故名;后简称兰家。…[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距绥宁老县城寨市古镇十华里,清朝时开有客栈和商铺,是商人过往的落脚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位于寨市古城虎谿山之下、莳竹水的西面,故名西河。…[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龙姓先祖龙便赞1493年从东山白竹迁至竹园时,在寨门口竖了一栋整齐雄伟、气势壮观、高三层的仓楼,意寓“仓高粮满、世代富裕”,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位处寨市通往东山、鹅公必经之地,像露天洞穴,经过此地如同从寨子下走至洞底,又往上走进寨子。原名下寨洞,后演变为下寨栋。1956年,成立西河乡,下…[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一说此地古为苗寨,曾出过白牛,故名白寨;二说据传古时从云南下来黄、白两匹马,分别代表银子和金子,黄马进了黄桑坪,白马进了白寨,白寨由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景泰年间,苗人杨正板来此开疆辟土,繁衍生息,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地取名为正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代时,唐朝威远候杨洪恩后裔杨昌义在此地居住,杨昌义字仁桥,名昌义,后人取桥、义二字谐音字“朝仪”作为此处地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胡氏先祖在此处落户,初时田小地贫,称为小田。后因龙氏祖先表田公从东山落户此地,其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处取名表田。…[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曾有两块天生巨石,神似两扇岩门把守隘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处山冲,此地油茶树极多,且油茶质量上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古时杨氏先祖在坡上挖屋场坪时挖到一块铁,遂将此地取名铁坡。…[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多姓人共住,相处和睦团结,取名“和孝团”,后因方言谐音,读成“火烧团”,1958年更名为“和团”。…[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1年从翁培大队析出新置的大队,因地处翁培上方,故名上翁培,简称上翁。…[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龙氏先人龙翁培住此地时做了不少好事,后人念其功德,遂地以人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从前此地方圆一公里皆为桑树,深秋叶黄,景色壮观,故寓意为名。亦名黄桑坪,古称黄桑营。…[详细]
上堡村地处华中、华南、滇、黔、湘、桂动植物区系交汇过渡地带,为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南部植被地带,四季常青,森林繁茂,古木参天。由于地势高差,形成了分块…[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地灵,寓意人杰地灵;因境域山多田少、森林茂密,遂演绎为地林。…[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位山湾,系当地最古老的团寨,故名。1958年建老团大队,1984年5月改为老团村,同年12月析为老团、坪溪2个村,先后隶属寨市公社、黄双公社、黄桑坪…[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坪溪河贯穿整个村子,故名。1958年冬属寨市公社老团大队,1961年为黄双公社老团大队第六生产队,1982年为黄桑坪苗族公社老团大队第六生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寨市古城得名。1958年建光明大队,1961年析为光明、团结、沙子3个大队,1982年光明、团结大队分别改称东门、江背大队,先后隶属寨市公社、寨市镇…[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片闻名中外的长苞铁杉林,故引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域有一瀑布,传说曾有六位仙女下凡到瀑布潭中洗浴嬉戏,被樵夫撞见后化作六只天鹅游进瀑布后的岩洞,遂取名六鹅洞瀑布,引为村名。…[详细]
在市林场是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寨市镇下辖的林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