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府为便于行政管理,将干镇驿以正街(今晴滩街)为主干,南北向划分成八段,由西向东依次为武圣街、油榨街、太平街、天泰街、财神街、黄陂街、万寿街、馆驿街。 清代,因文明关(东门)外,从馆驿至文昌阁,人户集聚,店铺日多,增设一条文明街。 民国初年,干镇驿属干驿区干团。 民国二十年推行保甲制,镇区依“十家一甲,十甲一保”的规定,由西向东编为59、60、61、62、63、64六个保(其中,64保为当时属干镇驿的胡家湾、小河),隶属干驿联保办事处。 1943年至1945年,镇区被调整合并为新1保、新2保、新3保,小河、胡家湾编为新4保,隶属日伪二河区河北乡联保处。 抗战胜利后,保的范围再次扩大,由西向东,编为干驿乡第1、第2两个大保。 小河编入第3保。 1949年后,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镇)、村(街)制,干镇驿成为乡级镇,初设3个街道,按1、2、3排列。 1951年干驿镇升为县辖镇,将序号街改为生产街、建设街、民主街。 1953年土改复查后,将民主街的胡家湾与小河划入运河乡,将镇上的3个街调整为2个街。 以魏家巷为界,西为生产街,东为建设街。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镇上居民按“农归农、商归商,一只脚不踏两只船”的要求,重新排列组合;坚持务农的,进入“高湖农业生产合作社”;务工经商者,则由生产、建设两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管理。 1984年2月,干驿镇再次成为县辖镇,原社辖干驿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原生产街居委会改为古晴滩居民委员会。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时,干驿镇街道办事处改为古晴滩居民委员会。 2003年,古晴滩居委会易名为古晴滩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4年,随着镇区范围扩大与人口的增多,经上级批准,新设文昌阁社区居委会。 古晴滩社区居委会被一分为二,管辖范围缩小。 |
由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多,为更好的服务城镇居民,于2014年报请民政部门批准,新设文昌阁社区居民委员会。 |
明代属仁平里左垴团。 清末属官四里第八团。 民国初属干驿地区左团。 民国时期属两个保。 抗战胜利后属华马乡。 1949年属支河乡八潭村。 1950年10月属大乡划小后的大有乡八潭村。 1954年建立大友初级社。 1955年初级社发展到5个。 1956年初合建区、乡第一个高级社大有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改称大有老社。 1958年9月,属大有管理区(公社)八潭大队。 1982年地名普查,定名八团大队。 1984年2月,撤销公社体制,划入干驿镇,改为八团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明代,大多处在牛蹄支河南边、沉湖北岸的柴头湖民垸内。 清末,属官城村(乡)白北里柴头湖团。 民国初年属干驿地区柴头团。 民国中期分属51、52保。 抗战胜利后,属华马乡。 1949年属支河乡汪河村。 1950年10月,撤销大乡建小乡,属新成立的大有乡汪河村。 1955年建4个初级社。 1956年建立高级社大有一社(亦称汪河社)。 1958年9月后,属大有管理区(公社)汪河大队。 1984年2月,撤销公社体制,划归干驿镇,建立汪河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明清时期属钗子团(垸)。 民国初,属干驿区钗子团。 民国时期分属干驿区53(油榨街)保、54(夹街)保。 建国初,属河南乡油榨村、夹街村。 1952年7月撤销河南乡时划入干驿乡(镇),仍为油榨村、夹街村。 1953年底划入大有乡。 1955年建立油榨、夹街两个初级社。 1956年转为两个高级社。 1958年改为大有管理区(公社)油榨大队、夹街大队。 1970年合并为红港大队。 1982年定名油榨大队。 1984年2月,改为干驿镇油榨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明代,属钗子垸范围。 清末,属白北里钗子团。 民国初,属干驿地区钗子团。 民国时,花园西部与胡家月池属55保,花园东部与杨家湾属56保。 抗战时,属河南乡。 抗战胜利后属干驿乡第12保。 1949年属干驿区河南乡月池村、花园村、杨湾村。 1952年7月撤销河南乡,划入干驿镇(乡)。 1953年底,杨家湾与花园合并为花园村,与月池村一同从干驿镇划入大有乡。 1955年依自然村建立3个初级社。 1956年建耀新(月池)和花园二个高级社。 1958年分设杨湾大队、花园大队、月池大队,隶属大有管理区(公社)。 1970年杨湾大队、花园大队、月池大队合并为红旗大队。 1982年定名月池大队。 1984年撤社设区镇,划归干驿镇,改为月池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明清时期,属官城村仁平里(官四里)观音堂团。 民国初,属干驿区干团。 民国推行保甲时,为64保。 日伪时,为河北乡新4保。 抗战胜利后为干驿乡第3保。 1949年,小河与胡家湾属干驿镇民主街。 1953年底,土改复查结束后,从干驿划出的小河、胡家湾与从新河乡社湖岭村划出的善余湾、横堤合并为运河乡小河村。 1955年组建初级社照耀三社。 1956年5月,运河乡撤销,属调整合并后的界南乡;同年底,以村为单位,建立高级社界南三社。 1958年9月后为界牌管理区(公社)小河大队。 1984年2月,撤社设区镇,划入干驿镇管辖,改为小河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宋代,这里称为干滩镇。 明朝成为驿站,称干滩驿,亦称干镇驿。 建国初期,属干驿镇,镇上农户依住地分属生产街、建设街、民主街。 1954年底划归大有乡。 1955年4月属恢复后的干驿镇。 同年,农商分家,镇上农户组建初级社。 1956年5月,撤区并乡,当年转高级社,称干驿镇高潮社,有7个小队。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改为社(区)辖干驿镇镇卫大队,有8个小队。 1975年12月撤区并社时划归大有片(管理区)。 1982年定名晴滩大队。 1984年2月改为干驿镇晴滩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明代,此处为湖泛之地,属官城村范围。 清代属白南里。 民国初年,属干驿地区沉湖团,民国时属第三区和平乡,抗战胜利后属干驿乡第十一保。 1949年后,为蒋周乡夹洲村。 1952年7月,蒋周乡撤销,属新建的夹洲乡夹洲村。 1953年底,夹洲乡撤销,属恢复后的蒋周乡夹洲村。 1956年5月,为合并后的边湖乡夹洲村,同年建立夹洲合作社。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称夹洲大队,隶属大湖管理区(公社)。 1984年2月撤销公社体制,改称夹洲村,属马湾区大湖乡。 1987年撤区并乡,划归干驿镇管辖至今。 |
明代时,此处为湖泛,属官城村所辖。 清朝属白南里。 清末明初属沉湖团。 民国时期属和平乡,抗战胜利后属干一乡第十一保。 1949年后,属蒋周乡周口村。 1952年7月,撤销蒋周乡,属新建的边湖乡。 1953年底,属恢复后的蒋周乡。 1956年5月,属并乡时重建的边湖乡;同年建周口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大湖管理区(公社)周口大队。 1984年2月改名周口村,隶属马湾区大湖乡。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划归干驿镇管辖至今。 |
2018年,根据市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将鲍夹村、刘潭村合并,新建制村命名为鲍夹潭村。 办公地点设在原鲍夹村村民委员会。 |
清道光元年。 属官城村白北里下沙团。 清末至民国初属钗沙团。 民国中期属河南乡第7保。 抗战胜利后,属干驿乡第10保。 1949年属界南乡第1村(陈越村)。 1956年5月撤区并乡,属边湖乡。 同年建立和平农业社。 1958年9月后,属大湖管理区(公社)陈越大队。 1970年改名和平大队。 1982年定名为陈张大队。 1984年2月撤销公社,属马湾区大湖乡陈张村村民委员会。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划入干驿镇至今。 |
明清时期,属仁平里(官四里)社湖团。 民国初,打铜湾、带子湾属干驿区三王社东团,其余湾村属观卢社西团。 民国时期属干驿区仁和乡。 社湖岭编为65保,打铜湾编为66保。 抗战胜利后,属干驿乡第3保。 1949年,分别为界牌乡打铜湾村、社湖岭村。 1953年底,属调整更名的运河乡打铜村、王岭村。 1955年建初级社,王玲村为照耀二社,打铜村为照耀五社。 1956年5月,属调整合并后的界南乡,同年,打铜村建界南五社、王岭建界南二社两个高级社。 1958年9月,分别为界牌管理区(公社)打铜大队、王岭大队。 1964年,合并为幸福大队。 1982年更名为社湖岭大队。 1984年2月,撤社建镇,为马湾区界牌乡社湖岭村村民委员会。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镇,划入干驿镇管辖至今。 |
明清时期分属白云里(官三里)松石湖团、古老台团。 民国初红水堰等湾村属干驿区松拖西团、沙嘴属古拖东团。 民国时期属中和乡。 抗战后属干驿乡第5保。 1949年属中和乡红水堰村、古老乡沙嘴村。 1953年土改复查后,古老乡撤销,沙嘴村划归中和乡。 1956年分别建立明星社、沙嘴社。 1958年9月建立公社,原明星入中和管理区(公社)沙嘴大队。 1984年2月,撤销公社体制,改为中和乡沙咀村村民委员会。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镇,划归干驿镇管辖至今。 |
明清时期,属官城村白云里(官三里)拖船埠团。 民国初年属古拖东团。 民国时期隶属中和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干驿乡第六保。 建国后属古老乡杨巷村、曹岭村。 1956年5月属中和乡,将分别建立的初级社合并为明星二社。 1958年9月,分属干驿公社中和管理区杨巷大队、华湖渔场曹岭大队。 1962年,曹岭大队回归中和公社建制。 1970年合并为杨巷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大队改村属马湾区中和乡。 1987年撤区并乡,划归干驿镇管辖,属干驿镇杨巷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