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藏族宗教圣地拉卜楞寺得名。“拉卜楞”系藏语,意为“喇嘛官邸”。 |
“王格尔塘”,系藏语译名,含义为“王爷驻扎帐篷的滩”。 |
“阿木去乎”系藏语音译名,其含义为“耳朵”,因其地形似耳,故而得名。 |
“桑科”系藏语音译名,义为“焚香祭祀之谷”。在这里流淌的河流被称作“桑曲”(大夏河)。据当地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格萨尔大王曾在此地燔柴供施,焚香祭祀,香烟迷漫沟谷,故得其名。 |
甘加(rgyn-gya):藏语音译,据说是卡加六族中的一支。据《安多政教史》载,约公元8世纪初,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派遣军队到唐蕃边防驻守。其中被委任为将领的“玉擦”将军,是藏族古三代姓氏“噶”、“东”、“智”中“东”氏之后裔。后来“东”氏后裔中的一部分繁衍为“玉擦”、“德擦”“刚擦”、“散木擦”等十八大“擦”系,其中“玉擦氏”的后裔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南北各地。玉擦氏有三个妻子,小妻生有三子,居于桑曲河流域,名帕乃、朝加、南木拉。帕乃的后裔繁衍成卡加部落,朝加的后裔繁衍成甘加部落,南木拉的后裔繁衍成南木拉部落。现在的甘加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甘加地形犹如马耳,故当地有很多关于马的谚语和颂词。 |
“麻当”系藏语,意为“下滩”。因霍尔董南卡桑布的姓氏得地名。 |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博干的人带领几户人家在此生活,后来成为博拉部落,众人拥戴博干头人,自称博拉部落,故取名博拉。 |
科才(kho-tshe):藏语音译,为山神简化名。据《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载,清康熙年间,第一世贡唐仓赤钦更登彭措的部分亲族眷属从诞生地玛曲齐哈玛泽核迁至青海河南蒙旗,不久又从河南蒙旗迁到今科才地方,为求得本地土地神的保护,便在“阿尼科才”山神之前举行了插箭仪式,并取“阿尼科才”的“科才”二字为部落名,后演变为地名。 |
相传很久以前有人路过此地时,突然遭遇强盗袭击,为免受强盗抢劫,他们开枪还击,直到箭尽,后人将此地称之为达麦。 |
因源于达力加山的清水河而得名。曲奥含义为“清水”。 |
唐尕昂(thang-dkar-nang)藏语音译,原为部落名称。唐尕昂乡位于夏河县东部,唐尕昂部落原有四部,有由上下两措哇、九个村落组成之说。传该部落先祖在约明清时期从青海果洛华秀红科尔部落来到这里定居,后逐渐发展为上下两个措哇。上措哇有5个村落,其辖区在很早以前卡加部落的领地。因该措哇的洪布加高伤害了命,故发配到“香格尔甫”地方的石凹处落了户。不久,陆续迁来些住户,洪布加高成了这个措哇最早的头领。下措哇的先民是如艾尔部落分离后迁至本地的。据说如艾尔土官的后裔在内部冲突中伤害了人命,按部落习惯法要在他头上插白雕的羽毛,赶出部落。被赶出后他顺着云曲河来到这一带居住,逐渐形成一个措哇。因为当时驱逐他的时候,头上插着白雕的羽毛,所以就把他所居的这条谷称作“唐尕囊”,即白雕谷之意。唐尕囊一带过去总称为“让哇刚杂三地”,包括隆哇、唐尕上下措哇、曼隆等三部?954年迁至唐尕咱,改名为唐尕昂乡。 |
相传古时西藏山南地区有一个名为道杂日扎的地方,当中的一些人家搬迁到现在的扎油。杂日慢慢演变成“扎油”。 |
以吉仓自然村为名,吉仓含义为沼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