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那大镇因原有一个讲临高话的那惩村,一个讲客家话的大同村,清顺治年间(1644至1661年),知州王师旦提议合用两村首字,命名那大,并预言“越挪越大”。

镇人民政府驻和庆,建于清光绪初年,始称桥头铺仔;后当地村人发生械斗,和解后取“庆祝和解”之意改今名。

南丰镇因地处儋州市南部且土地丰腴而得名,清朝中期称南通,清末改称南丰,历来是黎汉物资交易集镇。

大成镇名称来源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今址建墟时,取“大吉大利、大成大就”之意得名。

雅星镇因人民政府驻雅星墟而得名(雅星墟因雅星村而得名)。

建于清初,因常年干旱,人们常仰望蓝天、面向海洋祈求降雨,命名蓝洋;后改成兰洋,故名。

原为永昌市,有近千年历史,后遭毁;至清末,又有人定居建村。因近光村,故名。

因多林木且盛兴海棠树,故名。

海头镇因今儋州的海头和昌江的海尾均属于同一个州级政区,且均为处于海边的港口,因海头居海尾之南即上头,故称“海头”。

峨蔓镇因政府驻地山势高峻且到处生长草本植物而得名。

王五镇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最先来王五居住的是黄氏、王氏和伍氏,当地方言黄、王同音,附近乡民以“黄(王)伍”称呼此地。民国《儋县志》始记为王五。

相传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将军南征到此,天气炎热,兵马疲劳饥渴,将军的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后人于此挖井,名曰“白马井”。政区以此得名。

中和镇因意取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焉育”而得名。

清代中叶,今排浦中心小学附近有一个名为福贤村的村庄。村民以小排(即舢板)出海打鱼为生。渔归,小排集中停泊在水边。因人们称水边为浦,于是便将福贤村称为排浦,即小排停泊的水边。由于居民多为附近的田头村人,有人也称田头墟。

镇人民政府驻东成,因近东成村而名。

1912年改儋州为县,1923年县城由中和迁至今址,旧治中和被称为老州,新建县城为新州。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