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镇各社区地名由来

燕家台,因有燕姓守关得名,有燕家坟为证。相传有燕王采坟之说,村民不愿迁离,巧改村名为“晏驾台”,后以谐音得现名。
台上村,俗称台浮。其村小人少,但建村年代却很久远。据庙碑文物和老辈人传说,成村不晚于辽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原名清水村,因清水河发源地而得名。辽代已成村,明朝万历年间分为上、下清水两个村,该村居上,故名上清水村
下清水是北京地区古村落之一,汉唐时已有聚落。双林寺辽经幢记载有“清水村”,明万历年间分上、下清水两个村,居于清水河下游故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洪水峪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因村上大杏树洼的一块巨石下有个泉眼,曾常年流出一股红色水,实际是煤窑内的红锈水,村名因此得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上达摩于清代成村,因在达摩庄的上面,故名上达摩,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300多年前,一户姓梁的人家逃荒来到此地,在西村头高台阶上结草为庐,种地为生,久之,梁家人丁兴旺,清初人们就称其梁家铺,光绪年间的《齐家司志略》记载了梁家铺村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塔河金代成村,时称“南峪”,旧村址在关台上,关台地势高、平整,阳光充足,是个生息的好地方。清末,全村毁于一场大火。人们临时散居各处。重建家园时,请了风水先生选址,在北桃园修了两个塔。村口修了三个过街楼以保平安。为什么叫塔河,一是西原有姑子塔,村东有条河,故村叫“塔河”,二是村形如脚,伸进河里,叫“踏(塔)河”,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相传黄安宋代已成村。因山形似马鞍,曾用名“王鞍”,又因为村上由姑子庙,村民叫其“黄庵”,清朝史称“黄安”村,1984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最早山西王姓移民到此,明成村,据《宛署杂记》和《宛平县志》记载,成此地为龙窝村,因本村由龙潭得名,到1954年本村皆姓王,改为龙王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因村后山上有一个黄色石塔而得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明代已成村,原名南裕,铁镢山一山大王与夫人相亲相爱,改为(爱)艾峪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村西有两条山涧一条叫大港,一条叫大双涧子,故得名双涧子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最早由几户信天主教的张姓人家自后桑峪迁至该地,后发展成村得名张家铺,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据明正德四年(1590年)兴隆寺碑刻记载,是年张家庄已有人聚落,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