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睢县城称凤凰城而得名。

明代,原为黄庄、黎庄、侯庄、姜庄四村所在地。清初,有一董姓在黄庄村头开店,来往客商统称四村为董家店。清咸丰三年(1853),由董姓发起,同四村共同打起寨墙称董店寨,后有集市从王集迁来,称董店集,解放后简称董店。

明崇祯三年(1630)孙菜园、小陈庄、肖庄迁此4里长土岗上,并村成集称今名。

明初,为防黄河洪水侵袭,人们就用土垫起土岭,后被大水冲毁,剩下残岗。后人铲平土岗,修房盖屋迁来居住,故取名平岗。

据传,明洪武年间周姓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周庄。清咸丰三年(1853),屈庄、靳庄、张庄、范庄四村并入筑寨,因周氏创办学堂,故名周堂寨,后成集,亦称周堂集。寨废,简称周堂。

古时该地有西北至东南大河,河堤上长有蓼草,远望如山岭,后人居此以蓼堤岭名村。

据传西汉末,刘秀兵败逃此,宿于寺内,名宿龙寺。后因汉高祖刘知远葬此,遂更名为西陵寺。

因是睢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明初丁、张二氏于此建村,称丁张集。后因濒河潮湿,围村筑寨,改称潮庄寨,亦称潮庄。

据《尚氏族谱》记载,尚官盛随明太祖讨元有功,官升指挥使驻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随军来睢,于此垦荒屯田,安眷成村,名尚旗屯,简称今名。

匡城,古名承匡,春秋宋地,秦置县,恶其卑湿,徙县于襄陵,改县名为襄邑。清咸丰三年筑寨,称匡城寨,简称今名。

原名厚台岗,讹称后台岗。

东晋五胡乱华时,蔡氏居此,因村后有河又逢集,故名河上集。因村处河北岸,更名河阳集,简称河集。

据《孙氏族谱》载:元初孙福行由山西迁睢州城西南二十九里孙楼,三世孙聚敕授文林郎,山东章丘知县。迁此筑寨,称孙聚寨。明中期张寨、王庄、小金港并入,筑寨逢集,更名重兴集。清咸丰三年(1853)重筑寨,又称今名。

丁氏早居,筑楼,村称丁楼。明永乐年间,御前指挥使白鸾,字伯伊,随燕王北征,途经睢州志阳(直阳庙,今蔡刘村),因病辞职,帝赐直阳田二百余亩定居。明中期其裔由直阳迁丁楼。明末丁氏衰落,白氏兴旺,改丁楼为白楼。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