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定海县,康熙皇帝以山(舟山岛)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命名。
1953年析定海县始设普陀县,1987年设区,因境内佛教名山普陀山得名;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普陀山原名普陀洛迦、补陀洛迦、补恒洛迦、布吐洛迦,梵语意为小白花。
1949年始设翁洲县,1950年并入定海县,1953年析置岱山县,以驻地岱山岛得名;岱山为东岳泰山之别称,意为雄峙东海;另据《大德昌国州图志》:岱山在(东)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始名于此,岛名可能源于传说中的岱舆。
以嵊山(神前、陈钱、尽山)、泗礁山两岛的首字得名;嵊泗为岛屿围拱之意,据《中国地名辞源》:传早年有人航海过此,见其旁有四块礁石,故名泗礁山。
金塘一名最早出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望海县其一乡。宋乾道《四明图经·梵慧院释伽记》:“有乡号金塘,自县治之西,航海可到。上有古道,曰梵慧,得之旧耆老,唐咸通中(860-874),编民虞益,舍田兴建。”得名之说有三:一说取自“据险而守,固若金汤”之意,“金汤”一词后引伸为“金塘”。清康熙《定海县志·金塘山图说》:“金塘虽处海中,实隶翁洲之内。譬之家,翁洲为门,金塘为庭,镇海为室,是金塘兀峙中间,与邑相为唇齿也。”二说岛产丰饶富足,曾名金藏岛,后谐音为金塘岛。三说传昔岛屿西侧大蒲湾海塘以内,筑有大塘,塘内土地肥沃,年年丰收,故名金塘。
该岛从东南到西北有六条山岭蜿蜒横贯,状如蛇,而当地称蛇镇盱为横,故名六横,而镇址在六横岛上,故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