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凤阳城区是明朝中都所在地。中都街道辖区即是明中都文化之核心区域。中都城遗址位于中都街道辖区东北部,辖区内还包括城隍庙遗址、功臣庙遗址、钟楼遗址、洪武御道遗址、大明门遗址、洪武门遗址、圆丘遗址、明皇陵景区等明中都遗迹,其中部分遗址已得到维修重建。中都街道设立后也是凤阳县政府驻地,正所谓“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

明中都城北门名为玄武门,玄武门外即是玄武街,玄武门和玄武街都属于玄武街道辖区。“玄武”亦指凤阳城市的北方。

明洪武七年(1374)为凤阳府治。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城,习称府城,镇以城名。

因濒临淮河,且清末在此设户部榷课及巡检,始称临淮关,故得名。

一说:因传说以前有个叫武英的人在此地路边开了一个小卖店,后逐渐形成集市,故而得名武店。二说:因明代这里野兽很多,一些以打猎为生的山民武艺高强,故取名武店镇。

以泉在山之西得名西泉街。

因此地有一水塘是共修共官的大塘,“官”为共有之意,得名官塘镇。

因明朝开国功臣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离职后居于凤阳,后在此建造府第,称为刘府,刘谦去世后明成祖及皇太子遣官祭刘谦,赠封东胜伯,刘府名称沿袭,以此名称命名,故得名刘府镇。

明初建陵前庙于此,殿宇宏大,习称大庙,地以庙名。

一说:境内有一大涧湾,涧北殷姓,涧南贾姓,得名殷贾涧,后演化为殷涧。二说:殷涧,原名殷家涧。从前有姓殷人家住在涧湾北边,所以叫殷家涧,后来这里兴起集市,城殷家涧集,殷涧镇由此得名。

因明朝为便利转送信件,每五里设一墩,十里设一铺,且此地为铺、路、站的中转铺,得名总转铺,总铺是明代北京至南京驿道上濠梁驿与红心驿之间的总转铺,也是凤阳府东南铺道上的重要驿站,以此村名命名,故得名。

原为南京至北京驿道站。传元末红巾军核心部曾驻此,故名红心铺,简称红心。

最初因境内河流上东西结木为浮桥渡水,故称河流为板桥河,镇借其名,得名板桥镇。

因溪河中游称小溪河,向北流经下游,水深河宽,故称大溪河,以此名称命名,故得名大溪河镇。

因有一条溪原发源于燃灯水库流经此地,枯水期为小溪,得名小溪河,以河流名称命名,故取名为小溪河镇。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