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各区地名由来

因辖内有“荔枝湾”而得名。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其泥城驻地不远的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

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曾在此筑越王台,故称越王山,后称越秀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越秀山,(广州)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佗因山筑台,因名。”。

“海珠区”由“河南区”改名而来。海珠一名,一说取“海上明珠”之意。不过,据清乾隆年间的《粤中见闻》记载,“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

“天河区”因辖区内的“天河体育中心”得名。天河体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原址为废弃的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建成于1930年,因机场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机场。天河村建村于南宋,初名“十三庄”,因村民有13姓。民国16年改称天河村,据说取吉祥寓意。

因境内有白云山而得名。

一说得名于黄埔村。黄埔村位于黄木河南岸,相传古时有凤凰来村头沐浴,故称“凰浦”。后来村人黄姓人较多,又是开村人,就改称为“黄埔”。“埔”,取“浦”之谐音。一说因乡音流变而得名。人们以前把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因为乡音的关系,“黄木”后来逐渐流变为“黄埔”。

一为“二山”说,即得名于番山、禺山。《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初学记》载“番禺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后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持此说。一为“一山”说,即得名于“番山之隅”。《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角落的意思。一为“蛮夷之地”说。广州出土有西汉时铸有“蕃禺”二字的漆盒和铜鼎,考古学家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

花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始置,因境内有山名“花山”而得名。《清一统志》载“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直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顺治四年(1647),练复宁、吴万雄率众聚义,盘踞于盘古王山,设老寨于盘古峒,沿用“花山墩”一名,自号“花山寨”,当地人称为“花山”。

因地理位置得名。该地地处古时番禺南部的沙田区,清朝时有南沙村,故名。

得名由来有二。一说取“远氓归顺,服从教化”之意,《今县释名》载“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一说为明朝镇压黄萧养起义叛乱后,对“战俘”采取怀柔政策,专门划地名为“从化”,目的是为了强化明王朝在该地的统治。

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为仙名说。《元和郡县志》载“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阆风,相传为神仙所居住的山名。增城,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取名“增城”寓意美好的地方。一为水名说。《太平寰宇记》载“增城县,因增江为名”。一为加城说。清宣统《增城县志》载“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