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家渡口演化而来。故城县与山东武城县隔河相望,两岸居民来往密切,且故城县的一些耕地在河对岸,老百姓每天要过河耕种。河面上没有桥梁,曾有郑氏三兄弟在这里设摆渡口,方便河北、山东两省人民往来,故郑家渡口闻名遐迩,久之便成故城县临近渡口一带村庄的代名词,后简称郑家口。 |
为了纪念一位教学先生而起的。据《故城县志》载,据明朝万历六年二月所立夏光显墓碑碑文称:该村有一位教书先生,姓夏名光显,在其所教学生中,有三名进士及第,足显其教学成绩显著,一时夏先生之名位冠儒林,受到敬重,家乡人民为纪念夏光显,故将村取名为夏庄。 |
镇人民政府驻青罕,古时此地青草异常茂盛,甚为罕见,故名。 |
因县治位于隋漳南县故址而得名故城。据此得名故城镇。 |
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有武官在此镇守,安营扎寨,取名武官寨。因镇政府驻地武官寨,故得名武官寨镇。 |
镇人民政府驻饶阳店,传古代饶、杨二姓在此开店,因名饶杨店,后演变为今名。 |
明永乐年间大将胡大化从其封地胡官大屯派十二军户来此定居,军屯系由其所建之小屯改称得名。 |
建国原名河西街,原系山东武城县城之运河西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武城县城运河西岸之观音街、石闸街、刘家街三集市,统称河西街。1946年将河西街划成建国、民主、和平3村,取名建国。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建国,故得名建国镇。 |
原名八里庄,因村中大街形似半壁,改名半壁屯,后分为东、西二村,该村居西,故名。 |
明永乐(1403-1424),房氏奉召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立庄,冠以姓氏,取名房庄。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房庄,故得名房庄镇。 |
据《故城县志》记载,辽延禧年间,有石、张、芦三翁经常在此渔猎,问其姓名不答,问疑难之事即详为解。时人语曰:“若得事不爽,除非问三朗”。三翁死后,时人念其详释疑难,豁达明朗,为其修祠立碑,定名三朗。因镇政府原驻地三朗,故得名三朗镇。 |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定村名新庄,后村落渐大,此村分为东、西两庄,遂改为东、西辛庄。因乡人民政府驻地西辛庄,取“辛庄”得名。 |
相传:明朝初期,有一李翁携子女来此落户,故名李老村。后村落渐大,李氏族灭,遂改为里老村。因乡政府驻地里老,故名里老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