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西斋堂、东斋堂、角楼3个居委会始建,1999年分别建立党支部。 2006年该三居委会合并为斋堂小城镇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斋堂小城镇社区:位于斋堂镇政府所在地。 |
原名斋堂,为朝拜北山唐建灵岳寺的香客中途食宿之所,故名。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后分为东西斋堂两个村,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斋堂,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西斋堂村位于109国道83.5公里北侧50米处,地域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8亩,林地500亩,耕地全部是旱地。
主要物产为玉米、谷子,盛产煤炭。主要特产为画眉石。西斋堂村出产画眉石,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
东斋堂村位于门头沟西北部。东北为高铺,东南邻火村。当年外地进香者常在村中食宿,故名斋堂。后村落扩大分成东西两部分,该村在东,遂名东斋堂。 辽代已成村。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村北有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灵岳寺,当年香火极盛。1979年,该村北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墓室顶部及四壁均有色彩艳丽的各种彩绘,画面精细华美,顶部还写有“斋堂”、“东堂”四字。 明代为保障军事通道,于万历年间在此处建斋堂城,驻扎军队。城呈正方形,边长一公里。清嘉庆六年(1801),清水河泛滥斋堂,南部城墙及城内一条街道被水冲走。现尚存部分城墙遗迹,额题“廊清”仍清晰可见。此遗迹与辽代墓葬均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斋堂中学院内有1946年建成的“宛平县人民领先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碑高近八米,上刻着抗日烈士的英名。
|
马栏村位于109国道83公里处的南边,村域面积13.68平方公里。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村落面积19277.5亩,其中耕地面积652亩。
主要产业:过去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煤炭业为主,现在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主要物产:玉米、谷子、杂粮、果树主要是核桃、山杏、梨等为主,
这里不仅是一处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司令部所在地。这是封尘已久的抗战旧址,但是在马栏村村民的保护和爱护下,挺进军司令部和其他一些抗战时期的团部旧址等都保存完好。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旧址房屋,村民纷纷送来萧克将军等使用过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也是北京市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立的陈列馆。在马栏村还出现了很多让人不能遗忘的历史名人:例如萧克和白乙化等。
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展览面积100平方米,分4个展室,展出实物103件、图片175件、沙盘1座。第一展室陈列内容为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前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过程;第二展室陈列内容为挺进军战斗历程,重点反映挺进军粉碎日寇十路围剿,实现“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第三展室陈列内容为马栏村抗战斗争史,展示马栏村人民在抗战时期进行游击战、破袭战、-战的史实;第四展室恢复司令部旧址原貌,以陈列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文件柜等实物为主。院内西北角有一座当时的防空洞。
目前村已开发成红色旅游专业村,以村民集资建成的以挺进军司令部为主要展览内容的展室向人们展示,斋堂川的抗战历史、村的历史渊源、村名的来历等
|
火村位于斋堂镇东南2.5公里,距109国道1公里,处南山沟1公里就到火村村从109国道柏油路经火村一直通北京双龙峡风景区。现有人口234户,614人(含90年代柏峪台村搬迁到这村)地域总面积22002亩,其中村落面积240亩,林地面积4566亩,灌木面积12453亩,果园869亩。主要产业种植业,矿泉水厂,旅游业主要物产红杏、核桃、煤、杏核,大枣,桃等。主要特产火村红杏(名优产品,并已注册)
如今,该村有红杏总面积500亩,一般年产10万公斤。每年阳历7月初红杏成熟,各地前来釆摘的人络绎不绝。红杏外形黄中透红,香甜适口,肉不沾核,核仁甘甜,馈赠亲友,无不称赞。
火村三面环山、一面向川,风景秀丽,已辟出双龙峡景区。村域自然景观分东西两村,中间三座小桥把两村相连,群山环抱是革命老区民风淳朴,在东村内可看到建于乾隆年间的过街楼两座,古槐4棵,不知年代挖的两眼古井和建于50年代的礼堂。从村里往山里行,绕过小山经过红杏林核桃林就到了由村民集资办起的北京双龙峡景区,山峡长15公里,老龙窝主峰海拔1646米,山泉水处海拔960米,景区入口处海拔480米,景区全长5公里,在景区入口处可乘坐小火车到景区内,可看到两个塘坝可蓄水一万多立方米。自然形成的25米以上的瀑布两个。
|
据传这里来了一对老夫妻,男人姓杜,二人在轱辘嵲根打了一个草棚住下,轱辘嵲上住着一对雕,两位老人就称这里为雕卧铺。后来,民国时期汤铭鼐县长从这儿路过,他一打听这个村名叫做雕卧铺,就说:“这个村名可不好,养育出的后代会太刁,不如改做""高卧铺""吧!”县长一言九鼎,村名就成了高窝铺了。再后来,人们把这个村名一简化,就成了“高铺”了。1972年因修建斋堂水库而迁于现址,村名不变。1990年上蔡岭迁来与该村合并。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高铺村:位于斋堂镇东北4公里处。 |
原青龙涧村位于镇域西北沟,东距斋堂镇政府4公里,青龙涧村名源于地形和底下煤炭资源丰富,多露出地表,遇雨流淌出黑水,像条条青龙,得村名。另一说是村西原有深水潭,由青龙潭,能从地下通往下清水村,故名青龙涧,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青龙涧村,位于斋堂镇政府对面,距109国道83公里处往南200米,属于镇中心区域。村域面1.3平方公里,
村落坐南朝北,相对集中。背靠南山风景秀丽,秋季满山红叶,面对九龙头下斋堂川中心区域,眼界开阔,交通便利。
|
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黄岭西幽静自然、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诸多的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发展利用空间非常广阔,现已开发以回归记忆、体验民俗生活为内容的古山村旅游项目。
黄岭西村具有500年的建村历史。黄岭西一村三涧,现有138户、370人,村落面积6万平方米,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2000年贯彻国务院关闭乡镇小煤矿精神,黄岭西村关闭了村里所有煤矿。紧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概况_人文历史_旅游景点_民俗特产---爨底下村,与民俗旅游村柏峪村、双石头村同属斋堂西北沟旅游带,六村一望之隔。斋堂镇政府重组爨柏线六村资源,-式发展沟峪特色经济的旅游大环境已初步形成。黄岭西作为爨柏线的组成部分,立足实际,率先发展,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发展生活体验游。
黄岭西村抓住发展沟峪经济的重组契机,紧紧把握旅游发展趋势,突出独具特色的地质、村落、民俗、宗教、商旅、军事文化,打造高品位的生活体验游,发展涵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创意产业、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经济。
|
村以巨石成双成对布于村域而驰名,人称双石头。曾用名“双龙头”,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双石头村位于镇城西北沟内,东距镇府4公里。从109国道58.4公里处下公路北行至村。双石头村北邻川底下,西接黄岭西,南与青龙涧相接,东靠蔡家岭。地处狭沟偏坡之上,村落分布于河沟两旁,海拔524米,村域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亩,村落占地4.5万平方米。
|
爨(cuan)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更名川底下村。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山村的建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川底下村和附近的斋堂、马栏都是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时期,该村有70多名青年参加了革命,其中34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
川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至今川底下村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0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
爨底下村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房屋建筑整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端庄典雅,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细腻。记者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村落依山而建,村房小,建房比较集中,户与户之间距离小,房邻房,为避免邻里矛盾,在建筑设计上,村里应用了很多巧妙的设计。细小到每户的后房沿上,都设计了水道,下雨时雨水流回前面的自家院子中,再经门前的水道排出,这样就不会阴湿邻居家的墙壁。巧妙的避免了因自然条件局限而产生邻里矛盾,营造了和谐的氛围。院落中还设有猫道、狗道。游人与猫狗和谐共处,各行其道。 |
柏峪村位于斋堂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距109国道85公里处11公里,海拔高度为825米,村域总面积为3.28万亩,共有170户412人。
主要植物以乔木为主,属于原始次生林,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亚温带作物。柏峪扁仁口味纯正,果实饱满,远近闻名。生产柏峪扁已经成为主要产业。
大自然造就斋堂谷地与西山,深厚的底蕴,45亿年以前,(强烈的地质变化,华北地区下沉为海,形成沉积岩、白云岩、沙页岩,距今1.5亿年时京西全部升为陆地,按着燕山运动,清水尖、百花山、岩浆出,埋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元古植物形成煤层,而柏峪高山草甸黄草梁则成为白云岩为主的山体,顶部形成了十里坪,再加上明代修建的长城和天津关口,形成了少见的古朴壮观的风景线。
柏峪既成为交通古道要塞,由于军户的长期居住,逐渐形成了柏峪村。
柏峪村有独特的燕歌戏、山梆子、蹦蹦戏以及民间小调,共有剧目50多个,小调若干,并有大小庙宇十余座。
柏峪村境内的黄草梁已成为知名度越来越大景点,游客日益增多,农家乐接待户逐步规范增加。500亩杏扁地被列入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村中基础产业,村子周边得到绿化,村集体经济,村容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尤其是古朴的山区民俗民风,构成京西古道上一个集观光、旅游、住宿、就餐、渡假、休闲、民俗娱乐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渡假村。
|
牛战村位于白虎头村的上方现有人口400人,105户,均为汉族,牛站村有80户人家300多口人、有耕地250,民宅500余间,整个村落分四条主街道,上道、下道、北头、西坡、注解;以杨树沟为中心呈十字形向东西南北四方延伸,全村现存25个旧宅院共计262间房屋保留完好,是村中的精华,
现有经济有200亩杏板基地.
|
白虎头村座落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通向沿河城及河北省沙城古道的必经之路。现在的高沿(高铺——沿河城)公路就是顺原来的古道而修。公路的2.5公里至4公里之间有三个自然村:王家、宋家、郝家,同属白虎头行政村。
白虎头现有74户、共185口人,其中劳动力70人。现有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160亩,除白虎头沟栏河大坝下有部分大堰平地,其余是梯田或山坡地。
白户口村文物及遗址丰富,不仅有上百年古树,还有许多明末清初年代民宅。
1942年12月12日日伪汉0勾结日寇对王家山村进行围剿,发生震惊中外的“王家山惨案”事件。王家山村在1978年由白虎头村管辖,村民全部迁到白虎头村。“双十二”惨案纪念碑即王家山惨案纪念碑位于斋堂镇王家山村西一块巨石上。1977年9月,0王家山大队支部委员会和王家山大队革委会立碑。纪念碑坐东朝西,长方形,全水刷石,高2米,宽1米,厚0.53米。底座长1.75米,宽1.30米,高0.13米。碑顶呈亭形。纪念碑正面中间,竖刻“双十二惨案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竖刻碑文。
|
新兴村是1990年由本镇蔡家岭、灵岳寺、东北山和西北山四村搬迁合并、重新组建的村落。村子位于斋堂镇政府东北约一公里的骆驼鞍。村西是斋堂镇九龙头千亩苹果园;村东近临灵桂川古道、古河道;斋堂至王家山的柏油路从村东侧路过,然后向西北蜿蜒而上。北侧向上一公里是原西北山村旧址,一直向北沿灵桂川古道行进三公里即唐朝贞观年间修建的灵岳寺古刹;村南紧邻角楼家属区和东斋堂居民区。
全村现有231户,515人,耕地602亩。村落地处中山坡地,海拔436米;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饮用水源为人工机井;村内主导产业从原来的种地、养畜和开采煤炭(但早已停业采煤)为主,转变为以生态涵养、护林防火和发展旅游为主业;物产有玉米、谷子、核桃、杏仁、蜂蜜待。
|
向阳口村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北深山区,在永定河北岸。东面与雁翅镇大村交界,南边与东岭村交界,西面与古城沿河城村相邻,北面是数十里深山至万里长城与河北省交界。该村是历史自然生成的古老小村落。明朝时期由韩、蔡两姓组成起名叫兴业口村,后叫杏叶口。1949年建国后称为向阳口村。90年代白羊石虎村合并到向阳口村。
村内地域广阔,总面积为55208亩,其中灌木林54807亩,粮田401亩,林地为3805亩,湿地54807亩,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村落海拔350米。
向阳口村自然环境优美,有山、有河、蝇贝类。由于依靠珍珠湖水面开展旅游观光,提高村民收入。
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背靠大将军山,南临永定河。对岸为珍珠山庄,顺水下游为著名风景区珍珠湖。景点有杏花村、亚洲第一桥、小三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