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隋开皇十六(596年)置房山县,治所即在今平山镇。唐天宝十五年(756年)改房山县为平山县,沿用至今。寓意平息安禄山叛乱。

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地位于东回舍村而得名。自平山县城西行三十里为第一舍,故名回舍(回当量词解)。隋时,人烟渐密,村域延伸,遂形成村镇,名回舍镇,清时为与西回舍相区分,故以方位居东称名东回舍。

相传汉武帝生奇疮,乘鹿寻泉,于此沐浴,其疮愈,建池以此称温泉,遂取名温塘。

因该镇所在地为南甸村而得名。此地处丘陵地带,北依太行山支脉王母观山,故称南甸。

将原来的中石殿公社、霍兵台公社、东岗南公社三合一,因以东岗南公社为中心故称岗南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中古月村而得名。明代初期,张姓(现绝门断户)先祖首居此地。相传,村西南之官山,古有神灵,白天观其呈猪形,夜晚则因日采天地精华,成圣成精,双目若月,皓光铮放,大地晴如白昼,村人奇之,争传古月重现,遂因此命村名称古月。后为与南古月、北古月相区分,始据方位在中,遂更名为中古月。

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地位下槐村而得名。相传,明永乐年间,辟居者于此处一株粗达数围的古槐下构屋生活,故名下槐。后镇政府驻地迁至长桑村,下槐镇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孟家庄村而得名。元朝末年,孟氏首迁此定居,遂以姓氏取名为孟家庄。

因镇人民政府驻小觉村而得名。因居住地倾斜,街道方位不正,先名为斜角,后演变为小觉。后镇政府驻地迁至郄家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蛟潭庄村而得名。原名焦家坟,有刘、梁姓迁居与此,辟村于一黑色水池东部。因其赤色如墨,深不可测,传有龙生其中,又明“黑龙池”,又因“龙”与“蛟”同类,“池”与“潭”相似,故雅称蛟潭庄至今。

西柏坡镇因镇域内有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村而得名。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五代后周时,滹沱河水为患,冲毁原柏卜村。宋初,部分居民迁居北坡岭下开辟立村,因与东柏卜隔苇地相对居西,取名西柏卜。民国时,由该村教师齐玉军将“卜”改为“坡”,遂演名西柏坡。

因西南有通向山西省的重要关口道路十八盘该村地处盘下起口处,因而得名下口,下口镇因驻地下口村而得名。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在西大吾村而得名。该村原为新城寺旧址,新城寺建于北齐后主武平年间。明朝永乐年间任姓等在此寺旁建村,因是首居村庄,故为邻村之庄头,取吾为大之意而得村名大吾,后又冠以方位称名西大吾。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上三汲村而得名。万寿禅寺内的碑文记述:圆泽法师修成正果,安灵时,“僧众十万,灵棚连云,七汲供水,斋米如云……”这里的“汲水”就是打水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来的僧人太多了,村里的水位都下降了,打水时要三条扁担或绳索接起来“三层汲水”,甚至“七层汲水”。后来,三层汲水的地方就叫“三汲”,七层汲水的地方就叫“七汲”。而“三汲”也分为了“上三汲”和“下三汲”两个村。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两河村而得名。因定居于南甸河于滹沱河(古河道)汇合处,故取村名为两河。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