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商为契之封地,周属商国,因境内有山形似“商”字而得名。

郑樵《通志》载:“商本山名,在州东南,周秦商於地。

故汉以县,后周以名州。”《太平寰宇记》“取古商於之地为名。”夏商时为梁州之城。

周为古鄀国地。

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置商郡。

秦置商县,属内史郡。

西汉置上洛县,因位于洛河上游而得名,属弘农郡。

东汉属京兆尹,三国属京兆郡,西晋属司州。

南北朝时期,仍以上洛名。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商州,“商州”正式成为政区名称。

隋大业三年(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撤郡复设商州;天宝元年(742年)撤州复设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郡再设商州。

五代属京兆府。

北宋名商州,属永兴军路。

金、宋、元、明代仍名商州。

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直隶州。

1913年废商州,改设商县。

1928年属省。

1935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属陕甘宁边区商雒分区。

1953年5月将洛南县广东坪乡、大河面乡、韩子坪乡划归商县。

1950年属商雒专区。

1958年11月份划入丹凤县的龙驹、庾岭、商镇3个乡。

1962年5月将龙驹、庾岭、商镇复归丹凤县。

1969年属商洛地区。

1988年6月撤销商县,设立县级商州市。

2001年8月,撤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市商洛市,原县级商州市改为商州区。

唐虞、夏商属梁州。

西周先属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为豫州,属华阳地,称为“上洛”。

东周属豫州华阳地。

春秋属晋。

战国属秦。

秦属内史地南境。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上洛县,辖今商州区和洛南县,属弘农郡。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属京兆尹。

三国时属魏弘农郡。

自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均属上洛。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领上洛县。

泰始三年(267年),分上洛县北另设拒阳县,不久即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于武谷川(今古城川)复置拒阳县,属上洛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设拒阳郡,领拒阳县,属洛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拒阳郡,更拒阳县为洛南县,因县治在洛水之南,故名;大业十一年(615年),县治迁今址(今城关镇)。

唐属商州。

五代梁、唐、晋、汉属华州,五代周及宋、金、元属商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属商州。

清初先属西安府,雍正二年(1724年)复属商州。

1912年属关中道。

1927年属省。

1935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属陕甘宁边区商洛分区。

1950年属商洛专区。

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改“洛”,遂成洛南县。

1969年属商洛地区。

2001年8月属商洛市。

夏商境内有商邑,均属梁州。

周属雍州、豫州。

春秋属晋。

战国属秦,仍为商邑。

秦设商县,属内史。

西汉属弘农郡。

东汉属京兆尹。

三国魏属京兆郡。

晋属上洛郡。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于县兼设东上洛郡,永平四年(511年)撤销,属上庸郡。

北周属上洛郡。

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名商洛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城迁至今商镇。

金贞元二年(1154年),降县为镇,并入上洛县,即今商州区。

元、明属商州。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商州州同衙门于龙驹寨至清末。

1946年设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龙驹寨办事处。

1949年6月,设立丹凤县。

1950年2月,隶陕西省商洛专区。

1955年4月,丹凤县人民政府改名为丹凤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撤县,辖地分别并入商县、商南、山阳县。

1961年10月1日,丹凤县正式恢复,隶陕西省商洛专员公署。

1981年1月,属陕西省商洛行政公署,2002年属商洛市。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设县,县境原属商县南部,称南商县,治所层峰驿(今皂角铺),属苌和郡。

隋初撤销南商县并入上洛郡之商洛县。

唐、五代、北宋均属商州之商洛县。

元代属商州直辖。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地处商山之南设商南县,属西安府商州,治所层峰驿。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迁至层峰镇(今城关镇)。

清代属直隶商州。

1913年属汉中道。

1935年属第四专员公署行政督察区。

1935年红二十五军曾在境内的两岔河、腰庄、七盘磨、梁家坟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46年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47年商洛地委、商洛军分区在赵川成立,建立豫陕鄂革命根据地。

1949年属陕南行政公署第二分区辖。

1950年5月属商洛专区。

1969年属商洛地区。

2001年8月属商洛市。

下辖9个镇、1个街道办,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委员会。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于风阳川(今城关镇)置丰阳县,属上洛郡。

东晋时县废。

南朝宋于县境西北侨设阳亭县,南齐撤销。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于丰阳川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

隋仍为丰阳,属上洛郡。

唐为丰阳县,归山南西道商州属。

北宋为丰阳县,归永兴军路商洛属。

金初为丰阳县,贞元二年(1154年)降为丰阳镇,并入上洛县,属京兆府路商州。

元初复置丰阳县,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

明初仍置丰阳县,后降县为巡检司,属商州。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复置县,改名山阳县,归西安府商州属。

清初属西安府,后改属商州。

民国初属汉中道,1933年直属陕西省。

1935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商洛专区。

1950年5月属商洛专区。

1969年属商洛地区。

2001年8月属商洛市管辖。

商朝和西周属酆(丰)国地。

春秋战国时属楚。

周赧王三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归秦。

秦属汉中郡。

西汉属汉中郡西城县。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前为汉中郡锡县辖地。

三国属魏兴郡(原西城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属上洛郡。

东晋永和九年属荆州(今山阳丰阳关)上洛郡辖地。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属商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商州复设上洛郡,镇安仍为丰阳地,属上洛郡。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丰阳西境,始建安业县,属商州。

景龙二年(708年)安业县属京兆府。

景龙三年(709年)改属雍州。

景云元年(710年)再属商州。

乾元元年(758年)改为乾元县,属京兆府,属商州,隶于山南东道。

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更名为乾佑县。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属永兴军路京兆府。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咸宁复县时入咸宁县。

泰和四年(1204年)废咸宁入长安县,隶京兆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乾佑镇为乾佑巡检司,属奉元路商州。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置乾佑县,由兴元路金州管辖。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再废。

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

明景泰三年(1452年),废乾佑巡检司,在原安业县址复置县,取安定之意命名镇安。

天顺七年(1463年)县城由野猪坪(今属柞水县下梁乡)迁至谢家湾(今镇安县城址)。

初隶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商州。

清代沿用明制。

1913年属陕南汉中道。

1933年废道,由陕西省管辖。

1935年属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7年11月,先后隶属豫陕鄂边区第四专员公署,陕南区第四专署,陕南区两郧专署。

1950年属商洛区专区员。

1958然后12月柞水并入,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

1969年属商洛地区。

2001年8月属商洛市。

隋为丰阳、山北、大兴等县地。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于今下梁乡夜珠坪置安业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名乾元县;永泰元年(765年)迁治城西三十步权驻;长庆二年(822年)迁回旧址;光启二年(886年)又迁治城西北玉谷;龙纪元年(889年)复迁回旧城。

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又更名乾祐县,属京兆府。

金初降县为镇,辖地入咸宁县。

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乾佑巡检司,二十九年复设乾祐县,三十一年废县。

明洪武八年(1375年)又设乾祐巡检司,后废;景泰三年(1452年)分咸宁县南部置地镇安县,治今夜珠坪,以城南有镇安河,故名;天顺七年(1463年)治迁谢家湾(即今镇安县永乐镇)。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分咸宁、镇安二县地,于今药王乡大山岔设孝义厅,属西安府;嘉庆八年(1803年)治迁今址。

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属关?月复设柞水县,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