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因临近渭水而得名。
西周时,为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
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县,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