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西汉置都梦县,属牂牁郡。

东汉废都梦县。

西晋置都唐县,属兴古郡。

东晋改西安县。

南朝齐改西中县,为兴古郡治,后郡、县皆废。

唐南诏为僚子部,为通海都督。

宋大理为王弄山部及教合三部中的教化山部、枯木部,属最宁府。

明初置王弄山长官司(治今老回龙)、教化三部长官司,属临安府。

清康熙六年(1667)置开化府,治今开化镇。

雍正八年(1730)设附廓县文山县,以县境东文山得名。

1913年改开化县。

1914年复改文山县,属蒙自道。

1929年废道直属省。

194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194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为文山专区专员公署驻地。

1958年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文山县,设立县级文山市。

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

蜀汉为庲降都督府兴古郡。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明。

唐南诏时期属通海都督府辖地。

宋大理时期属最宁镇维摩部、教合三部、广南西路和哈迷万户府。

明分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长官司,广南府和广西府维摩州。

清为开化府文山县、广西直隶丘北县、广南府宝宁县、临安府阿迷州辖地。

清道光三年(1823),设江那县丞。

1912年,设江那县佐(江那、盘龙、八嘎一带),隶属文山县。

1932年,江那县佐和广南县的小维摩县佐(维摩、阿猛、阿基一带)析出,合并成立砚山设治局。

1935年7月1日,设置砚山县,隶属云南第六区团练督练处,今西部稼依、平远、阿舍一带时属开远东山区,后属云南省第二区(后改为第四区)行政督察文山专员公署。

1958年10月,砚山县与文山县合并为文山县,撤销砚山县制。

1961年8月31日,文、砚分县恢复砚山县制,至今。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至元狩二年(前109)属牂牁郡都梦县地。

东汉属牂牁郡进乘县地。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益州兴古郡进乘县地。

晋泰始六年(270),隶兴古郡都蓎县。

东晋南朝时,隶兴古郡西安县。

隋开皇五年(585),隶南宁州总管府昆州。

南诏时,属通海都督地。

宋大理前期属矣部地,后期属矣尼加部地。

元至元十一年(1274),属宁远州矣尼加部地,隶临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临安府八寨长官司牛羊土司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归流”设牛羊里,隶开化府。

雍正八年(1730),设东安里,隶马白抚彝同知,辖西洒、牛羊165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安平厅东安里。

1914年设普兰行署,辖西洒、畴阳2区,隶马关县。

1920年由马关析置设西畴县,隶开化府。

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2县合并,仍名西畴县。

1961年10月,麻栗坡、西畴县治所分设西畴县至今。

嘉庆元年(1796)该地命名为“新草房街”,因街场建在一条斜坡荒冲中,两山又多麻栗树,名麻栗坡街,始有麻栗坡地名。

光绪十二年(1886)在麻栗坡街设置都司,为军事机构。

光绪二十四年(1898)2月12日,中、法政府在麻栗坡街设置交涉副督办与越南河阳四花大员对守,将茅坪、天保、攀枝花、董干、田蓬5哨官改为5对汛,隶属副督办。

宣统元年(1909)增设玉皇阁对汛,为6对汛。

1914年改交涉副督办为对汛督办。

1915年9月划为省直辖特别区,督办兼理司法权。

1917年6月改为特别行政区,督办兼理地方行政司法权。

1949年1月,成立麻栗坡特别区人民民主政府筹办处,3月改特别区为马列县。

1950年6月10日,建立麻栗坡市为专辖市。

1955年1月3日,撤销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撤销麻栗坡县建制,并入西畴县。

1961年10月恢复县建制,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属进桑县,东汉属进乘县,均隶牂牁郡。

蜀汉属兴古郡。

唐为南诏的通海都督辖地。

宋为大理国的最宁府矣尼迦部。

元初属南路总管府阿僰万户府舍资千户。

明属云南布政使八寨长官司。

元、明时期均属龙氏土司领地。

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归流”属开化府。

雍正六年(1728)置马白关。

雍正八年(1730)设马白同知。

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马白同知为安平抚彝同知(称安平厅)。

光绪十五年(1887)都龙、猛洞等地回归中国,命名归仁里,属安平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平厅自开化府移衙至马白。

民国初属蒙自道。

1913年,改安平厅为安平县,因与贵州安平县重名,1914年1月改为马关县,始得马关地名。

1948年10月,建立马关县人民民主政权,隶属云南文山专区。

1968年10月,成立马关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县人民政府。

唐尧虞舜时属梁州,商代仍不变。

西周为百濮族所有,春秋时为楚国地,战国时仍属楚。

西汉、东汉、蜀汉、西晋、东晋为镡封县。

隋朝属南宁州总府昆州管辖。

唐代属黔州都督府管辖。

宋代称为维摩部。

元代初期设维摩千户所,大德四年(1300)改维摩州。

明朝仍属维摩州。

清康熙八年(1669)裁并师宗州。

雍正九年(1731)设师宗州分防丘北州同。

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为县丞。

道光二十年(1840)升为正县,隶广西直隶州。

1913年,隶蒙自道,后废道直隶云南都督府。

1942年,隶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4月,成立邱北县人民民主政府。

属文山专区。

1958年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3年10月17日起,“邱北”的“邱”字统一使用“丘”字,至今。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句町县,属牂牁郡。

蜀汉、晋、南朝改隶兴古郡。

宋朝以邕州为据点所辖特磨道,治所在广南。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

清乾隆二年(1737),广南府附设宝宁县。

1913年,废府,宝宁县改为广南县。

1942年,改隶第二(后改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2月17日成立广南县人民民主政府,至今。

秦时属句町部族,秦属象郡,西汉前期属南越王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后属牂牁郡,在富宁、广南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直到东汉末年。

三国属蜀汉兴古郡句町县。

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

北朝周属南宁州。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道邕州为僚子部。

宋初属邕州,皇祜五年(1053)后为特磨道地,属广南西路(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

元至元年间置广南西路宣抚司,改属云南行省,后改置广南西路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属广南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广南府,属云南布政司,裁罗佐州、安宁州入富州。

洪武十七年(1384)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厅(今县城),崇祯中州治所移驻皈朝(今归朝镇驻地),仍称富州,又称土富州。

清沿明制,为富州,属广南府。

顺治十八年(1661),改土归流。

雍正八年(1730),广南府属迤东道。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驻普厅。

光绪十三年(1887),置临安开广道(治蒙自县),广南府属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富州治所从皈朝移驻普厅,称富州厅抚彝府,同时改普厅塘经历为巡检,移驻剥隘(今剥隘镇),仍属广南府。

1913年,改富州县,属蒙自道。

1927年,富州县改为富宁县,名称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