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是苗语kali的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在元代时有记作凯黎、凯离的。元置凯黎等长官司。明嘉靖元年(1522年)设凯里宣抚司。清雍正间(公元1723-1735年)以凯里长官司设凯里县丞。1913年,以凯里县丞设凯里分县。1956年7月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迁凯里,裁并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部分置凯里县,1961年凯里县迁驻凯里,1962年凯里县地为原炉山县地,1983年撤销凯里县,以县地置凯里市。 |
施秉为苗语音,据《施秉县地名志》载:早在1391年在今县城东北方一公里的打杵岩外有一木桥,是黄平通往镇远的必经之路,是两县的中间站,地以桥名,施秉是名称近音的汉字书写。但按史籍出现施秉名称又早于1392年,尚待考定,暂存此说。按旧县治在今县城东南90里,因征苗大胜于此,故改名施秉,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1月,改胜秉县丞为胜秉分县,仍属施秉县。 |
据康熙《天柱县志》载:柱石擎天在县东10里,其形似柱高而圆,旧云有鸟类凤鸣于上,天柱名始此,别号凤城。 |
因县城周围青山环绕,东南有锦屏山,山势高峻,风景秀丽,犹如一扇彩屏而得名。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锦屏县改为锦屏乡,置县丞,属天泰县,1911年置锦屏县,1914年迁县治于三江王寨,即今之县城。 |
明为台拱县,台拱,苗语叫taiqog,与汉语相近的字应是党宫,位于白旦坡脚,面临公你河,相传这里的村民早先是从高城的交宫、南宫等村寨搬迁来的,为了纪念故地,故名台拱。丹江也是苗语地名,各取一字仍属源于苗语。 |
黎平是侗族的世居地,黎平县城曾多次搬迁,但均称为黎平,当时置城于五开地区内,后称为黎平寨,这里四周是低山,中间有田坝,侗语称坪bin,汉语一般写作坪。黎平为侗语小山或岭,如果将其侗语译成汉意,是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间是平坝的地主,这里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这种以坪或平作地名的,在黎平侗族地区还有,比如dibin,汉语写作地坪就是一例,为地理环境得名,从此推论,黎平是侗语的音译,是依地理环境而得名。 |
关于榕江地名我们还得从古州、五榕两镇说起,民国38年(公元1949年)一月,撤古州镇并入五榕镇。关于五榕的来历,《古州厅志》载:城东南对河一里有五榕连卷缪结,望之若盖。五榕镇由此得名。因榕江县也是侗族聚居县份之一,侗语称榕江为wo,与汉语含义明显不同。 |
1941年撤永从县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名取后一字命名。从江。据《黎平府志》记载,永从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为福禄司,因驻地处福禄江畔而得名,后改为福禄镇。传说当时有梁维干(新安人)、黑大汉(肇兴人)等率领民众反抗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陆闯郎率各路大军前来进剿,平定之后属黎平府管辖,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改为永从县,即永远服从之意,两条河汇流后称为都柳江,故名下江。 |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丹江厅通判,八年设丹江营参将,驻大丹江,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撤消丹江县,33年设雷山设治局,37年改为雷山县。丹江为苗语音,汉语写作宰兄或宰相,显然丹江是苗族语言的音译,以人名为地名,同治十一年丹江厅迁于此,改称丹江,镇名由此而得。又因丹江镇坐落在雷公山西麓,故名雷山。 |
15、麻江县 [贵麻哈湾,南有抵麻,西南有广麻,并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所称麻峡之由来,据麻江县志载,因县城建于凤凰山,其北约1公里处有长冲峡,又因旧龙场小河水口处有响琴峡,故名。而民国二十年改称的麻江,是因境内有江故名。以上解释尚有再探的必要。麻哈、麻峡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汉字记音的结果,查考当地的历史,这种语言应是木佬人的语言,而且这一片地方历史上为其世居地,至于麻哈、麻峡具体含义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状命名的。麻江则是后来的衍生地名,如果归类,则可以归入以地理河流命名类中。 黔东南州] 1941年撤丹江县分其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名取一字命名。丹江之名见雷山县条;八寨为苗语音,汉字写作押羊,系苗语音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建土城于今城东五点二五公里处的老八寨,因附近的八个寨环绕,故名。1952年为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丹寨苗族自治县,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5年复置丹寨县,至今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