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古时种植蓼蓝方言叫“菁仔”而得名。原名“小菁”,明正德九年建城,乃名“菁城”。

原名“榉林”,明万历年间,由村前沿岸古有一榉树而得名。桂林分上桂林、下桂林,因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上桂林而统称为桂林。故名。

古名“流水桥”,明代新建一座有上盖的亭式桥梁通东坑村,更名“新桥”。

取当地的东洋、西洋村,合称“双洋”而名。

引自《诗经·大雅》“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即永远赐福子孙,寓代代幸福之意。故名。

因地处漳平溪南溪(感化溪)之南段两岸得名。

据传,当时当地村落平坦形似,俗称罗坪,后以方言近音写为和坪,雅化为今名。另一传说,当地古有小居民点叫罗厝坪,后演为罗坪、和坪。

因在拱桥圩的东溪口道上,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有一座亭式古拱桥,以桥名村,经村名镇,遂称今名。

集镇驻地古有薮泽半亩,深无底。昔有象奔过沉没不起,故名“象湖”。另一说法,村东有山似象,山下聚落若湖得名。

明朝最早来此开基建村。住宅建在茂密林中,名“林兜”。后来人口增多,毁林造田,因见溪河缺水,乃引山涧水灌溉,以其水呈铁锈色得名。

该村处九龙江西岸开阔地,名西洋坂,俗称箱(由“西洋”紧读拼成)坂,后雅化为西园坂,简称西园。故名。

以处于双洋溪下游暖州村尾之溪硿(方言称两山夹峙之险滩)以内,俗称“硿内”,后以方言“硿”、“涵”近音,又称“涵内”。故名。

南宋孝宗年间,此地芦竹丛生,以地处江畔坦地,开辟之初名“芦竹坂”。元代改名“芦芝”,明清写为“芦茨”,后衍为今名。

传说官田原为畲族聚居地,山顶建寨,抵御匪患,故称“百家寨”。又传说早由邓、吴、卢三姓人来此开辟,邓姓住官东、吴姓住官西、牌坑,卢姓住霭坪山。约距今三百多年前,陈姓人从永福来此买山置田,此地肥沃。芦苇丛生,芦苇方言称“官”。

卢氏于元代由龙岩迁此,子孙分别在上、下吾祠,后隔洋、前村洋、山丰等五处开畲定居,称为“五畲”。以“畲”、“祠”方言同音写为“五祠”演为今名。故名。

乡政府驻地昔时林木茂密,取名“林地”,后以谐音雅化为今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