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区采矿业和制陶业兴起较早。 有色金属采矿业起于汉代,兴盛于明代,据《兰州府志》和《皋兰县志》,明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民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积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千米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 1958年,成立白银市。 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郊区(简称市郊区),原白银市直属的5个城区街道及金山、水川、王岘、武川公社全部地域属之。 城区调整为银兴、银山、银光人民公社。 农村调整为金山、水川、强湾、王岘、武川、刘川人民公社。 1963年10月,白银市郊区划归兰州市,改置白银区。 1985年8月,复为地级白银市之白银区。 |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面积2126平方千米,人口19.8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藏族等13个民族。 辖长征、兴平路、电力路街道、红会路4街道办,宝积、共和、水泉、王家山、黄峤5镇,种田、复兴乡。 区人民政府驻兴平路街道。 乡镇调整情况:1993年撤销平川区宝积镇,新设王家山镇,设立宝积路、红会路、电力路三个街道办事处。 1997年将共和乡分设为共和乡、黄峤乡;将水泉乡分设为陡城乡、水泉乡。 2001年陡城乡撤乡建镇。 2002年,撤销平川区红会路街道办事处,设立红会镇;镇政府驻原红会路街道办事处驻地;将共和乡的西合村整村划归红会镇管辖。 2004年,撤销水泉乡,并入陡城镇。 同时,合并后的陡城镇更名为水泉镇;撤销共和乡,并入红会镇,合并后的红会镇更名为共和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共和乡政府驻地。 2005年,成立红会路街道办事处,将原宝积路街道办事处以白宝铁路为界调整划分为宝积路街道办事处和兴平路街道办事处。 2009年,宝积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长征街道办事处。 2011年,冯园村整建制划归平川区管辖。 2014年,撤销宝积乡,设立宝积镇。 2016年,撤销黄峤乡,设立黄峤镇。 |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 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 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 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年改称靖远县。 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市建置年代久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域多有变迁,隶属称谓频易。 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秦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秦代靖远仍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 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 西秦属苑川郡(今甘肃榆中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鹯阴县属之。 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 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贞观八年(634),因足食故改会州为粟州,当年复为会州。 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置乌兰、会宁二县属之。 广德年间以后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 元符二年(1099)修筑会州城,置敷川县。 崇宁三年(1104)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今白银市平川区)设巡检司戍守。 正统二年(1437),裁迭烈逊巡检司,置靖虏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 清代,顺治元年(1644),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清康熙二年(1663),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清雍正八年(1730),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清乾隆二年(1737),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至今。 |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 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 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
据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县民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景泰这块土地上。 西周时境内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后,开河西,列四郡。 大约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于县境置武威郡媪围县,县治在今之吊沟古城,为景泰立县之始,自此景泰县。 东汉因之。 其取“媪围”二字为名,据说是沿用了当时移居而来的一少数民族部落的俗语。 真正寓意因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边陲媪围,也随之沦复无常。 东晋归前凉,自晋到清代,无固定建置,皆为各代沿边之属邑。 唐朝广德、大中年间为土蕃控制;宋朝隶属西夏;明朝万历年间被鞑靼所据。 清乾隆四年(1739),在属地今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设分县,取其堡名而称“红水”分县。 红水堡坐落在古“红河”侧,河名原称老婆河。 传说当时河滨居民中众多男子被充军戍边,两位俊秀女子盼夫回归心切,终日在河边哭泣,久而久之,泪干滴血,鲜血染红了河水:老婆河因此改称红水河。 红水河的溪水清澈香甜,现供红水村村民灌溉良田及人畜饮用。 堡因河名,县因堡名。 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 “景泰”县名,始自1933年。 当时,撤红水县,合并靖远县北区成立景泰县。 景泰县从建置以来几经撤并,隶属关系频繁更变,但历次恢复置县,一直沿用“景泰”之名。 其时命名事宜交由当时原红水籍在兰同学会来完成,并拟有“永寿”、“北屏”、“景泰”三个名称。 “永寿”,是取原红水县永泰古城的“永”字和寿麓山的“寿”字合并而来;“北屏”系因新县疆域地处中国版图北部屏障而取之。 终因“永寿”同陕西永寿县同名,“北屏”不具代表性而弃之未用。 最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于1933年1月31日,正式取新县名为“景泰”。 据传取名原由有二说:一说是,用“靖”字代表靖远县北区,取“靖”字谐音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合而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二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景泰境地复归明朝版图,境内筑堡设防,广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场”、“营盘台”、“派马场”等地名。 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揭开了景泰历史的新篇章,旋即诞生了景泰县人民政府,属武威专区。 1955年底,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1958年4月4日,撤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 同年12月20日,撤皋兰县,将该县所属全部划归白银市。 1961年11月15日,恢复景泰县,属白银市。 1963年10月,景泰县从白银市划出,属武威专区。 1985年5月14月经国务院批准,景泰县又归属白银市,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