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有三种说法:一是据清道光年间《赵氏家谱》载:赵四公,原籍山西省泽州风台县贺家坡,“元季迁民至济”,“居邑西虎岭”。四公死后,其子“徒居而东,名其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复徙之意也”。二是古时村里有一条路通往山西,因路途遥远,这条路经过的地方人烟稀少,凡西去的人,在此聚集数十人后方敢结伴前行。后有人在此开店,专门留宿过往客人,承办西行事宜,故取名“承留店”。三是传战国时,轵城为轵国,设立了许多驿站,西线驿站有大驿、留养,再往西就是。因承接留养,故得名承留。
传明初周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周家庄,后简为今名。
古时因枣树成林而得名。据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宋时奉先观道人贺兰栖真,曾在掘得一根枣树根,用做奉先观三清大殿的立柱。
传因周代曲阳为樊国,地处樊城南关,驻守着护卫的国王的军队,得名卫驾庄,后演为今名。
传古时有一对老夫妇,人称石坡爷爷和石坡奶奶,在此开荒种地,他们住在一个石洞里,开荒挖出的石头大都如蜂房结构,纹路如花,能自动吸水,且色泽鲜红,人称花石。后形成村落,为纪念两位拓荒老人,将他们住过的洞叫花石洞,给村起名花石村。
传很久以前,有一村民,酷爱下棋。一天,他上山砍柴,途中看到太白金星和寿星正在下棋。他想时间还早,等看他们下完这盘棋再去砍柴也不迟,遂坐下来观看。当他看完这盘棋,准备起身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他砍柴用的斧子、绳子、扁担都腐烂了。无奈,他只好空手回村。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一个都不认识,而且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就打听他家原来的住处。一个老者对他说:“听说在100多年前,本村有一人上山砍柴,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家人去找他,也没见回来。”万般无奈下,此人就靠着村中的一棵老槐树闭目而亡了。从那以后,人们便把这“靠老”作为村名。后因谐音演为今名。
传古时有一王姓老头在村东半坡上窑洞前搭建草庵居住,人称庵窑。后以谐音流变为安腰。
古名小刘庄。孔子第五十九代孙孔彦章,明末自三河村迁此后,孔姓家族逐渐兴旺,增丁添口,更名孔家庄,后简为今名。
传明初南姚王家坟地在现村东,后由看坟人发展成村,因村小人少,故名。俗称西南姚。
传秦代末年,河内轵邑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位天下名士进京辅佐太子,太子因得不废,从此“商山四皓”名扬华夏。太子继位后,“四皓”不恋官场,皆还山隐居。后来,“四皓”中除绮里季外,其余三皓死后皆埋于。因此,取名“三皓”。日久天长,人们将“三皓”的“皓”串音为“皇”,于是便成了三皇村。
传宋代时,杨家将的杨六郎曾在这一带驻军抗金。当时守寨的首领叫东章。军队撤离后,这里发展成村,即以抗金名将东章为村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今名。
原名王庄。1982年因重名,更名栗子生产大队。
因处西栗沟当中得名当中庄。后简为当庄。
因村南山的脚下的小寨河出口处有一天然土寨,故名。
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宋朝时,这里有李圪塔、寨圪塔、宋圪塔和眼光圪塔四个小庄。后来,这四个小庄连成一个村。因其村民均是从山西洪洞县南姚村迁来,故承袭原村名。二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移民时,有姚姓弟兄两个路过济源,见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分南北两处定居下来,住在南边的称为“南姚”,住在北边的称为“北姚”。三是据清道光年间年重修的《王氏家谱》载,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时,其先祖迁至河南新安县,后因“山居往来甚艰,因置庄南姚镇”。明清为镇。据村中大神会碑云:“南姚乃济ript src="/skin/js/b_wap_1.js">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