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 |
藏语“产玉石的地方”。 |
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系维吾尔语,黑玉、墨玉之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作哈喇哈什,《新疆识略》作哈拉哈什。《西域同文志》释:“哈喇,黑色,河中多产黑玉,故名。”。 |
光绪二十八年置县,以古国名命名。维吾尔族称皮山县为“固玛”,其含义尚不确定,有“小屋”、“笼子”、“可疑之地”等几种说法。《西域同文志》释:“谓可疑也。初,其地人奉回教后,有逃去者,因以名之也。”。 |
洛浦的含义,据《新疆图志》建置四所注,洛浦一名来自“多乐普”,当地人称洛浦作“多乐普”,意为肩胛骨。另一说,洛浦即罗布。民国年间,驻和田陆军整编骑兵第四旅参谋部编印的《洛浦县兵地要志》中称,18、19世纪由于罗布泊湖水逐年减少,并发生大瘟疫,使居民大量外逃,其中部分居民沿和田河迁来洛浦定居,当地人称罗布人庄,取罗布泊的谐音为“洛浦”,地名由此演变而来,此后就把罗布泊人迁徙定居的村庄称洛浦庄,洛浦地名沿用至今。此外,一说为印度语“项礼者”,一说系古伊朗语“白色”之意。尚有待进一步考证。洛浦:维语“随游牧而聚集的地方”。 |
县境最早见于记载的出自《史记》。《史记》中述:汉代,西域36国,在今塔克拉玛干南缘,昆仑山区有一个城邦小国,名曰渠勒国(今恰哈乡、奴尔乡、乌鲁克萨依乡和博斯塘乡范围),属汉代西域36国中的城廓邦国之一;山下平原区(今县城、策勒镇、策勒乡、固拉哈玛乡和达玛沟乡及北部大片沙漠)是古代于弥国(西域36国之一,位于今于田县城北部)的属地。 |
于阗县,以汉古国名命名。于阗为古代尉迟部落名。1959年简化为于田县。今于田县,维吾尔语仍称克里雅。又称木尕拉。木尕拉,维吾尔语,意为田鼠。于田:藏语“产玉的地方”。 |
“民丰”,维吾尔语仍称“尼雅”,在维吾尔语中,“尼雅”是遥远不可追溯,或是路途遥远不可访寻,无人可以开释。 |
2024年12月27日,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和安县。 |
2024年12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和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