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相传驻地村建于秦代,名为“大华村”,元末明初,因村南有“馍馍泉”(又称“鹅毛泉”,注:在今微水镇陉山大道旁3502工厂老断桥附近)水流微小,故借此改村名为微水。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上安西村而得名。唐代就有此村,村东是向下延伸的下斜坡,长达八里,形成一高岸,此村居于斜坡高安之上,故得名“上岸”。后来乡人为使人平安,取谐音改称上安。因镇政府驻地上安,故得名上安镇。

天长极言之长久也。名起于汉代,,唐代设天长军,成为著名的军城。为井陉故称。

元代魏葛荣遣王秀林守此筑城,名“秀林城”,后废城,改称秀林村。因镇政府辖区内有秀林,取名秀林镇。

据隋代墓碑文记载,隋末唐初就有此村,原村名称“大华庄”从村东山口处西北望,有南北两条宽阔的山峪,该村坐落在向南的一条山峪中,故得名南峪。因镇政府驻地南峪,故得名南峪镇。

相传,隋代此地就有村落,据《县志》记载: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占领井陉,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在此设州,得名威州。因镇政府驻地威州故得名。

据《宋史》记载,熙宁年间,此处称“小作口”为井陉驻兵防守三砦之一,村中“玄真寺”布施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元代,因此地盛产个小味美的红枣,取名“小枣村”。民国年初“枣”字俗,复原名去“口”称小作。

此地建于元末。四周环山,山行似城墙、似屏障故称“障城山”,借此取名为障城。为区别于村北的北障城,以方位改名为南障城。因驻地南障城得名。

因该镇境内有井陉苍岩山风景区,取名苍岩山镇。

据重修“寿圣寺”碑文载:该村最早建于唐代中期。因传说得名。因驻地测鱼村得名。

据《吴氏家谱》载:明成化年间,吴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居土窑并冠以姓氏得名吴家窑。因驻地吴家窑村而得名。

据记载南宋未年,韩氏从外地迁此立庄,因位于南正村北,故以方位取名北正。

据《于氏书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老祖宗于氏从本县南峪迁居此地立庄,得名于家。

据《高氏谱书》记载,明洪武年间高氏从本县北寨(现属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迁此立庄,因当时此地属南防口村孙家之宅地,以此称为孙庄。

明万历年间,该村分建两处,南村为南陉,北村为北陉。该村为南陉。因驻地南陉村得今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