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昭阳是邵武市原城关镇名称,1983年邵武撤县改市,撤销昭阳镇,析其东部地设置昭阳街道。

该地因清代城内设“通泰坊”。

以地理方位邵武市区北面、富屯溪北岸而得名。

因晒溪入富屯溪口而得名。

因所辖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得名。

地处富屯溪北岸,位于城市之北,故名。

由下王塘到洒溪桥范围内为一个行政区划,取名下洒,方言中“洒”“沙”同音,更名为“下沙”。

此地原是一片荒洲平野,四面环山,形成自然卫护的地势,又属闽地,故名卫闽。

此地依山临水,田园密布,原称严山街。民国年间,以同音字沿”代“严”,故称沿山。

明设水马驿,因旧有码头九座,是闽北地区通商口岸,方言中“码”“拿”谐音,故取名拿口。

洪墩原名盒墩,古代当地有大小土垱99个,地形似盒,故名盒墩,后通称为洪墩。

相传在七百年前(南宋末期),周围黄竹成林,生长在“鼻”形山岗上,得名黄竹鼻。元代后,人口剧增,商肆勃兴,名为大埠市,后改称大埠岗。

此地昔时地势平坦,甚产水稻,故名禾坪。后以方言“禾”与“和”谐音,改称和平。

据传,在北宋端拱年间,有一位姓肖者来邵武为官。《肖氏族谱》记载,肖氏后裔入赘徐家坊为婿,因徐家无嗣,逐渐衰落,而肖姓人丁兴旺,故名为肖家坊。

相传早年此有一片竹林,粗壮茂盛而得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