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居民委员会于1996年9月27日成立,负责综合管理南城区房地产建设的商住楼盘开发后的社会事务。2006年4月29日,按东民复(2006)50号文件精神,设立健朗、联丰、蚝岗、鸿福和翡翠5个居民小组,具体情况如下:
一、健朗居民小组管辖健朗花园、塘贝大厦、振华街。
二、联丰居民小组管辖联丰苑B座、联丰苑C座、东安大厦、东园大厦。
三、蚝岗居民小组管辖蚝岗小区A、B、C、D、E座、二轻楼。
四、鸿福居民小组管辖鸿福花园、房产大楼。
五、翡翠居民小组管辖翡翠新村。
2006年5月24日,按照东府办复(2006)409号文件精神,鸿福居委会按改制后变更为鸿福社区居委会;随着南城区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2006年11月1日,根据东民复(2006)142号文件精神,鸿福社区居委会增设新天地等5个居民小组,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天地居民小组管辖中信新天地花园、米兰雅居。
二、石竹居民小组管辖石竹新花园。
三、新中银居民小组管辖新中银花园。
四、小城居民小组管辖格林小城。
五、精英居民小组管辖精英名都。
目前,南城区形成宜居宜商的优良环境,逐步成为城市人口转移和聚集的主要区域,按照区主要领导的批示,08年鸿福社区延伸管理:1、孚泰明园(晶城),2、信盈装饰大厦,3、未来世界,4、现代经典,5、华凯系列,6、中环财富广场,7、时尚岛,8、嘉信茂广场,9、御花苑,10、映湖山庄,11、骏马山庄,12、城市假日1、2,13、星鹏大厦,14、阳光大厦,15、百悦尚城等地属南城区房地产开发后的楼盘。总括上述内容,鸿福社区的基本情况是:
一、地理位置:社区位于鸿福路、宏图路旁;占地面积:2265627㎡
(2.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888373㎡。
二、人口构成:户籍人口3340人,居住人数16900人。
三、辖区居民小组:健朗居民小组、联丰居民小组、蚝岗居民小组、鸿福居民小组、翡翠居民小组、新天地居民小组、石竹居民小组、新中银居民小组、小城居民小组、精英居民小组等10个居民小组。
四、历史及名称来历:南城区委、区办事处定名。
五、经济建设状况:由区财政拔款进行管理工作,收支两条线,社区居民自谋职业为主。
六、社会管理情况:统筹管理辖区范围的治安、安全生产、消防、出租屋及新莞人服务、计划生育、环境整治、食品安全、购房入户、拥军优属、贫困家庭慰问等工作。
七、获奖情况:2006年2月荣获“东莞市卫生村”称号;2008年1月荣获南城区2007年度“安全生产先进社区”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先进社区”称号。2008年12月,被广东省爱卫会评为“广东卫生村”称号;2009年1月,荣获南城区2008年度“安全生产先进社区”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先进社区”称号;2009年1月,荣获南城区2008年度“信访工作先进社区”。 |
南城元美社区居委会,地处东莞新城市中心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下辖元美、长头巷、沙池3个居民小组,2003年由原来的元美管理区和居民管理区合并而成。与南城其它兄弟社区相比,当时的元美属于经济欠发达社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区重点扶持对象,居民人均每月福利分红只有50元。2002年,为了响应市政府的旧城改造工作,元美管理区对原址107国道旁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楼进行拆迁,由于各种原因,元美社区之后只能租用私人地方进行办公,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而且租用的场所比较狭窄、偏僻,给社区居委会的正常办公带来许多不便。
近年来,在区委、区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及元美社区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元美社区加快追赶兄弟社区的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社区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元美社区拥有南城名苑、金海大厦等物业铺位面积共18181平方米,出租土地36亩,现有常住人口2557人,其中有福利分配的1157人,人均每月分配已增加到200元,已基本向周边社区看齐。
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办公的需要,元美社区决定兴建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从2007年起,社区先后投资350多万元,在原竹械厂的地方兴建新的办公大楼,并在2008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办公大楼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五层,内设“一站式”的办事中心,分为城建、国土、环卫、市政、安监、劳动就业中心、税务协管、工商、计生、民政、调解、新莞人服务站、流动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站等多个办事窗口,还成立了治安队、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以及物业管理公司、小学等单位,辖区内有警务区及出租屋物业托管站。管理机构日趋完善,已能充分满足社区日常办公需要。
联系电话:22808171,
传真号码:22413813,
电子邮箱:dgncym@21cn.com
|
一、社区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胜和社区位于南城区北部,北靠莞城城区,南临鸿福路,东接东莞大道与东城区相连,西隔东江支流与万江区相望。下辖17个居民小组,其中16个小组由原来的自然村改制而来。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400人,新莞人约2万人,是南城区最大的社区。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南城区委、区办事处以及省、市部分大型建筑物座落在胜和境内,如东莞市体育中心、会展国际酒店、东莞山庄、银城酒店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东莞总部。
二、社区历史及名称来历
解放以前,“胜和”这个地名是没有的,所谓“胜和”就是指蚝岗、鸭仔塘、水围、矢直涌、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骆屋、大朗、塘贝、元岭、簪花岭等分散的自然村都归属篁村乡。这些分散的自然村的立村年代有迟早之分。据查,蚝岗村在宋代已经立村。水围、矢直涌、上边甲在明代也已经先后立村了。民国时期,除蚝岗村属第一区罗治乡外,其余各村均属第一区篁村乡管辖。解放初,除蚝岗村属第八区胜利乡外,其余各村仍属篁村乡管辖。其时,水围更名为恬甲村,矢直涌、新围、房屋桥、卖狗地、大地塘、王屋地等坊更名为联益村。1951年2月,胜和开始从篁村乡分离出来成立胜和乡人民政府。其中,蚝岗村1956年曾划入莞城,1962年才划归胜和大队。随着政制改革,胜和的名称也有所变化,从胜和乡、胜和营、胜和大队、胜和乡、胜和管理区、胜和村委会到现在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一直隶属南城区(原篁村区)。
三、经济建设情况
胜和社区因位于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商业发达,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出租。一直以来,社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同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大力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以“增收节支,量入为出”为主要理财原则,使集体收入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被评为“东莞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经过努力,我社区获得“省卫生社区”称号,并被评为2008年度东莞市村(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度全市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先进村,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获南城区“五整治”工作先进社区,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获南城区城市建设先进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东莞市平安社区”,2006年市出租屋管理先进单位,2007年市综合整治摩托车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市调解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南城区消防安全工作先进社区,2007年南城区无黑网吧达标社区,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南城区出租屋管理先进社区,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南城区社会治安工作先进社区、南城区治摩工作先进社区。
四、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为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居民的归属感,我社区不断在文化建设、教育等各方面加强建设,大力支持东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荣获“东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社区”。
(1)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体设施配备,在所辖的联益等多个村建有活动中心及图书室,兴建了“度香亭”公园、重修了“苏氏宗祠”、配合做好蚝岗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每年组织和参与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社区春节运动会,在各小组举办的粤剧表演、观看电影,不定期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等。2007年,我社区被评为市文明社区及市文化建设先进社区。
(2)重视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以省示范学校的标准建设的南城区第二阳光小学(已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已于2006年初落成并投入使用,投资约7000万元(包括教学设备、建筑物等投资),占地面积43385.17平方米,建筑面积41249.1平方米,教学环境和设备等各方面均更加优化。2006年,该校还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东莞市绿色学校”。
五、对外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22410512,传真号码:22413990
电子邮箱:shhshq2008@163.com
|
一、 亨美社区居委会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地理位置:亨美社区位于南城区,东莞市中心区内,东与城市中心区元美路相连,南与107国道三元里社区相连,北与莞太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人口构成及居民小组数:截止至2009年3月30日,亨美社区总人数为1670人,其中男性占840人,女性占830人。人口主要由原著农民、居民、黄金花园住宅小区购房迁入居民三部分构成。亨美社区辖下6个居民小组,分别名为:第一居民小组、第二居民小组、第三居民小组、第四居民小组、第五居民小组、第六居民小组。其中第二居民小组由黄金花园住宅小区的迁入户组成,不具有经济实体。
二、 亨美社区居委会的历史和名称来历
1、 立村年代: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从福建莆田迁东莞博厦,至第七代分支到大王村,并建有七世祖宝大公祠(现南城区办事处驻地)。元朝年代另分支居亨美,设有三坊:新荣坊,建有张氏公祠,称松伟堂;文林坊,建有张氏公祠,称登木堂;济美坊,建有张氏公祠,称春木堂。
2、境域历史:亨美社区的地域东西、南北距离变化历史
1992年前,亨美村最东端与火炼树村后为界,内有将军灶大岭山、雷公冚山、牛尾岭山、石仔坳山,最南端与西平水涧头村和三元里村的耕地为界,内有大方地、池坑尾、红石桥(土名),西面与三元里和麻地岭为界,内有旱山(土名),北面与莞太大道及胜和大王村、上边甲、塘贝村耕地为界,内有鸿福河。地处丘陵地带,盛产甘蔗、木薯、番薯、花生还有水滔、黄麻等农作物,总面积有2550亩,其中,山地面积660亩,水田面积680亩,旱地面积695亩,鱼塘36亩,荔枝园面积30亩,村民住宅用地面积350亩,其他占地面积99亩。山头除以上已记录的外还有村后面的禾屋山、黄金园山、大岭山、辽岭山、七娘庙山,中部有柏冚山、高山、牛坝岭山、大梅园山、小梅园山、禾谷岭山、勒竹公山、斗岭山,另有几个小山头,共有20多个山头。当时,周围各村的耕地都是插花的,直到公社化时为了土地归片管理,村与村互相兑换土地之后,土地才归片集中耕作。
到1992年,东莞市委、市政府为开发新城市中心区将亨美村的土地全部征用,现只剩下退回给我社区做工业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440亩土地。
3、机构从属变化及村名历史:
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属东莞县第一区篁村乡。亨美村有文林、新荣、济美三个坊。乡公所设在元美村。
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亨美隶属篁村乡,篁村乡公所设在元美村。亨美村有二保,新荣坊、文林坊为一保;济美坊为二保。
③1949年10月,1949年10月17日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三团部队开进莞城,接管-县政府,宣布东莞全境解放,建立新的人民政权。亨美隶属篁村乡管辖,篁村乡隶属东莞县第二区管辖。
④1958年9月,建立附城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岗贝村。1958年9月20日废除大乡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亨美村隶属篁村生产大队管辖称篁村营,篁村生产大队大队长卢权称营长。当时亨美、三元里同是一个高级社,公社成立后即是亨美连有三个排,亨美新荣、文林坊为一排,济美坊为二排,三元里为三排。
⑤1961年6月,把附城公社分为附城、篁村两个人民公社,篁村公社社址设在宝大宗祠,在1963年又把附城、篁村合并一个公社——附城人民公社,1966年又分为附城、篁村两个人民公社。1961年6月,当时亨美是独立建立一个大队,大队部设在亨美村,下设六个生产队,其中第二生产队与第一生产队在1968年合并为第一生产队。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时期,将原来篁村、元美、亨美、三元里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称篁村大队,大队部设在元美村。
1968年11月是0中期,成立革命委员会,隶属东莞县,篁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篁村大队革命委员会下设20个生产队。
1977年4月社教运动结束后,经上级政府批准,将篁村大队分为四个大队(篁村、亨美、三元里、元美),亨美隶属东莞县篁村公社,称亨美大队,下设五个生产队。
⑥1983年9月6日改变“政社合一”体制,撤销篁村人民公社改设篁村区公所,亨美生产大队改设亨美乡人民政府。1986年撤销篁村区公所、亨美乡称号,设置篁村区街道办事处亨美管理区。
⑦1999年8月实行村民委员会成员由辖区内村民直选,篁村区办事处改称南城区办事处,亨美管理区改称亨美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村民参加直接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员,直选出村委会主任:张淦波。
⑧2003年5月由亨美村委会改为亨美社区居委会至今, 属南城区(篁村区2001年11月改称南城区)管辖,村民成为城市社区居民。
三、 社区经济建设状况以及城市发展情况
自从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提出取消阶级斗争,要改革开放,在全党抓经济的形势下,亨美村的经济发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下半年市中心区征完亨美村的土地后,亨美村自然由农业向工业转变,村委会、村民小组全力利用村中旧仓库、鱼塘建起了厂房、宿舍,引进外资企业,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也开始由农业收入向租赁业收入转变。
2003年上半年,村委会传达上级关于“村改居”的精神,通过干部会议、村民大会一致认为“村改居”是有必要的,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终于在5月份成立亨美社区居委会,就这样,村委会变为社区居委会,村民变为居民。把原来的物业转为亨美经济联合社股份有限公司和各经济社股份有限公司,将物业价值转为股份制,并规定在4月25日前原来有福利分配的村民可以列入入股名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2003年起,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一网二区三张牌”的发展战略以及南城区委制定的“一园两区四纵十横”的发展思路,亨美社区居委会以城市建设为龙头,以房地产与商业等第三产业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社区城市现代化,先后建成亨美工贸大厦、亨美大厦、黄金园大厦、华凯广场C幢、丰硕广场、黄金花园住宅小区、一期农民公寓、新莞人廉租公寓小区等一批写字楼及居住小区,引进中域电讯、钻石世家、海悦酒店、鲤鱼门酒店等一批知名商家入驻。与此同时,亨美社区居委会与五个居民小组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工程,在南城区水濂澎洞共购地110多亩兴建工业厂区9个,建筑面积达 92802平方米,并在2007年11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多年来,亨美社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在2008年度全市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社区获得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以上奖(排名第92,全市共116名)。
四、 社区文化建设、教育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一直以来,亨美社区在全面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区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粤乐社、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购置了大批的活动器材和书籍,为群众开辟开展文体活动、居民娱乐消遣的文化阵地。社区还成立了社区篮球队、乒乓球队、麒麟队、妇女健康舞蹈队、粤乐社等,在节假日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完善的娱乐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丰富了社区文化娱乐活动。
2008年,社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五、 亨美社区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22413825、22412318
传真号码:22421825
电子邮箱:hmjwh@sina.
|
一、社区居委会职能
本单位是南城区属下的一个行政办事管理机构,主持三元里社区全面工作。负责贯彻落实党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各个时期部署的工作任务,管理三元里社区的经济、治安、安全生产、民事调解、民生、计生等工作。居委会大楼内设有3个主要办公室:
(一)村政办、工商办(二室合一)
村政办负责办理本社区居民的日常事务,如写政审证明、身份证明、房产证明等,负责起草本社区的通知、公告、各时期的工作计划、总结等,并做好各项宣传工作,还负责审理并签署经济合同。
工商办负责初步审核本社区居民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资料,负责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管理经营店铺及食品安全等。
(二)计生办、调解室(二室合一)
计生办负责本社区妇联工作和本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
调解室负责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本社区进行社会矛盾排查、民事调解等。
(三)财务室、安全办(二室合一)
财务室负责三元里股价经济联合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并负责执行经济合同收租追租。
安全办负责本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到企业、商场、商铺“三小”场所,出租屋等排查安全隐患,宣传消防法律法规。
二、本单位属下部门职能、各项业务介绍
本单位设有办事中心(另设办公地点),办事中心设有如下办事窗口:
1、劳动再就业管理
负责登记本社区待业人员的资料,搜集就业岗位,为待业人员就业搭桥牵线。
2、环境卫生管理
负责管理本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以及环卫工人。
3、出租屋管理
负责本社区的出租屋的资料建档,协助屋主申办租任证,代收租赁税。
4、物业托管
负责接受本社区居民委托的物业出租和管理。
5、工商税务协管
负责协助工商、税务部门做好本社区范围内的工商税务管理。
6、社会事务
负责本社区的社会事务工作,做好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员的资料建档,协助有关人员申请办理有关补贴等。
7、户籍管理
负责本社区居民户口的管理,包括户口迁出、迁入、注销等工作。
8、流动人口计生管理
负责管理居住本社区流动人员的计生工作,并对流动人员计生方面的有关信息录入建档。
9、城建国土管理
负责集体建设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上送有关部门审批。对在建工程跟进监督和管理。
三元里社区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22413932
传真:22813371
电子邮箱:28867311@qq.com
|
一、基本情况
1,篁村社区是市中心的一部分,总面积约0.84平方公里。东面,与107国道相连,107国道由北至南纵穿全境;南面,与南城步行街相接,衍生的宏远社区座落其中将篁村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四环路由东至西经宏远工业区横穿全境;西面,与宏远批发市场相连,东莞运河及沿河路并排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北面,与三环路及元美接壤。社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目前,有常住户804户,常住人口2939人,暂住人口约6300人。管辖下墩、英联、田一、田二、石龙塘、南村、松柏塘、头圩等8个居小组。
二、社区的历史和名称来历
篁村立村年代传说是在宋朝前,古称邵村。后因这一带溪流两岸竹子甚多,“篁”泛指竹,以物取名,称篁溪,后改称篁村。明清时期,隶属东莞恩德乡第十都;民国时期称篁村乡,辖今篁村、胜和、元美、亨美、三元里,隶属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全县分9区3镇,篁村乡隶属第二区(1951年2月,篁村拆分为篁村、胜和两个乡)。1953年1月,隶属第一区。1955年9月农村行政区改用地名称呼,隶属附城区。1957年12月全县撤区并大乡,隶属篁村大乡。1958年9月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改称篁村生产大队,隶属附城人民公社。1961年6月成立篁村人民公社,隶属篁村人民公社。1963年3月撤销篁村人民公社并入附城公社,隶属附城公社。1966年3月重新成立篁村人民公社,隶属篁村人民公社。1977年3月篁村生产大队拆分为篁村、元美、亨美、三元里四个生产大队,篁村生产大队辖英联、下墩、田一、田二、石龙塘、南村、松柏塘、头圩8个生产队。1983年9月撤销生产大队,改称乡政府,隶属篁村区公所。1987年10月成立篁村区办事处,全市撤乡成立管理区,改称篁村管理区,隶属篁村区办事处。1995年撤销管理区成立村委会,称篁村村民委员会。2002年12月底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称篁村社区居委会,隶属南城区办事处。
三、社区的经济建设状况
在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搞活”的路线、方针指引下,篁村党支部识时度世,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 82年首先办起了一间农资贸易公司,经营化肥、农药、蔬菜等。84年办起了建华公司,经营饮料、食用油等。85年办起了城宝贸易公司,经营化肥、农药、五金、电器。87年,城宝公司通过联合东莞市外经委,办起了广东宏远集团公司,征用英联、下墩、田一、田二、石龙塘等村的部分田地建工业区。通过外引内联,在工业区内先后引进办起新科电子厂、东环磁材厂、新美宏涂料厂、东宝塑胶厂、西德大陆传动件厂多家大型外资企业。92年成立了宏远股份公司,发行内部职工股,篁村十八岁以上村民每人分配职工内部股票4000股。很多村民获得配售股权后,在内部之间纷纷互相转让,赚取了丰厚的利润,那一年村民争相购买摩托车、建楼房。94年宏远股份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东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后,篁村与宏远公司的资产也实行剥离,宏远公司把篁村占有的2.3亿元资产划归篁村社区居委会自行经营管理。2003年社区居委会又建成了宏辉商业中心广场。目前,我社区集体有厂房35198平方,商铺8495平方,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出租这些物业。今年为稳定商户,取采减年租金一个月(分第一季三个月摊分)的措施,深受商户的欢迎,商户经营稳定。
四、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和城市化发展等情况
为促进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社区办有幼儿园一所,联办小学一间,还办有婚育学校,妇女学校,市民学校,远程教育接收点等,每年投入办学经费160多万元。同时设立奖学金,对高考考入大专,本科或成人大专的都给予一次性补助,以资鼓励社区学子。区内还兴建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老人活动中心以及图书馆,图书馆有100多平方米,馆内藏书10000多册,环境舒适。还兴建了一个3500平方米的小型广场,广场内有灯光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舞池,休憩小区等设施。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特色鲜明、舒适实用”的环境,提供一个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优越场所。
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群众积极参与。每年春节期间,社区居委会精心组织各种文艺表演,邀请市内或市外剧团给群众表演。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期间精心组织各居小组进行男子篮球联赛、男女子乒乓球、男女子拔河、象棋、儿童自行车等一系列比赛活动。还组织成年及少年男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男女子拔河队、男女子乒乓球队参加区举行的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既调动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和互动,又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增强居委会的凝聚力,促进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这些年来,先后获得上级颁发的 “广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市文化达标社区”、“文化建设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
为配合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2003年建成宏辉商业广场,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商铺17间;2002年至2004年分别建成孖宝、宏辉、下墩三座农民公寓,建筑面积14421平方米,单元住户92户;2004年头圩居小组与发展商合作建成商住大厦一幢,楼高15层,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为头圩居小组解决48户单元住户;同年,在工业街建有一个2000平方米停车场;2007年完成篁村工业街道路铺设柏油路面的升级建设, 建成一座高标准的垃圾压缩转运站,并对垃圾压缩站周边的房屋进行穿衣戴帽改造,将松柏苑商铺高低不一无规则的招牌重新改造成统一美观的霓虹灯招牌;同年开始对旧村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对下墩居小组村内主干道升级的改造,其他村的改造正在进行中。自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来,分别获得上级颁发的“城市建设先进社区”、“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五、社区联系电话、传真号码和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22413931、22414780
传真号码:22423112
电子邮箱:hcldfwz@163.com
|
一、新基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新基社区地处东莞未来中央生活区内,辖地面积2平方公里,北起南城步行街,南至育才路,西接沿河路,东接南城科技大道。
社区辖下11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654人,男女性别比1:1,人口出生率8.2%,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3.9%;外来人口约有10000多人。
二、新基社区的历史及名称来历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建村。原此地是一片很大水田中的高基,古称英村,约于雍正时期改称新基,几百年扩建成村。
1959年经批准成立中国0新基支部;于1959年经批准成立青年团新基支部。
1978年前,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花生、甘蔗、黄麻、豆类、塘鱼等;加工业以烟花、炮竹、砖厂、鱼布厂、农机修理、榨油厂、碾米加工、季节性糖寮;商业只有一间供销社。
三、社区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历程:
新基社区是东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早且为南城区内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个村级单位。北起南城步行街,南至育才路,西接沿河路,东接南城科技大道,107国道为中部交通要道,五大交通要道奠定了新基社区的地理价值基础。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基社区结合自身地理位置优势的特点,逐渐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建立了新基长山水、香园工业园区,共有外资工厂企业38家,工业生产以电子、五金、工艺、制衣、毛织、手袋、家具、制鞋为主。
2001年随着社会城市化号角吹响后,社区领导班子成员深刻认识到,应该着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开始制定了向商业化经济模式发展规划。先是在2002年对107国道边旧厂房的改造(即现在新基路口的城市假日商业街);接着2003年对新基河的改造(即现在的新基风景街);紧接着的从04年开始将工业区原有的工厂企业38家,有计划地分批引导,逐步搬迁至市中心区以外的宏图工业区和草塘工业区发展。2007年11月至12月,将工业园区整合出的298亩工业区旧厂区土地,分成两块推向市场并成功拍卖,由东莞中天力通房地产公司和万科房地产公司竞得并联合开发。新项目名为“金域华府”,项目集商贸和居住功能于一体。
到目前,伴随着莞太大道南城路段的改造完成,新基社区路段已成为以高级商厦、写字楼、酒店为特色的繁荣商业中心。新基辖区内的新基城市风景街、假日商业街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以此为契机,本社区鼓励和大力支持各居民小组纷纷投资建立了新基商业街。同时在2008年12月本社区经济联合社购买了接驳新基商业街景湖湾畔楼盘的所有商铺,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国美电器、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企业落户,为我社区的商业投资作了重要的示范。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落户我新基社区,使本社区经济更趋平衡快速增长。
(二)经济指标情况:
新基社区获市2008年度村级两委会工作量化评比结果综合总分奖(排列第31名);获市村级可支配收入总额超3000万元奖(排列第97名);获市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奖(排列第11名)。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39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85%;集体经济纯收157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38%;集体总资产7.42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6.74%;总负债1.23亿元,同比去年减少77.55%;引进内资31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39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9.6%。
四、社区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一)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新基社区居委会一直以来根据市、区的要求,在区文化站的指导下,从社区实际出发,以精神文化凝聚人心,以健康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文化创新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从普及中抓提高,从提高中抓精品,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使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建好阵地,完善实施 建好社区文化阵地是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基社区居委会按照《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社区(村)考评标准》,一是全面建好社区居委的文化阵地,设立图书阅览室两个,藏书1.5万册,健身活动室,村史展览室、文艺排练室和市民文明学校,综合文化广场一个,悠闲小公园2个,室外篮球场4个。二是积极发挥阵地作用,特别利用市民文明学校,有计划地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三是在社区文化综合活动广场新增一个8米长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宣传栏,一个10米长的科普专题宣传栏,每二个月更新一次内容。三是在建好文化阵地的基础上,抓好思想文化建设,反复宣传,渗透人心,体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建好队伍,加强培训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居委会将不断挖掘社区人才主动上门登记,了解居民的爱好和特长,从而加强文艺团队组建。着力建好戏曲表演队,舞蹈队,摄影队,志愿者队。组建好社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专人主管设立文化管理员和联络员,确保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进程。 在组建文艺团队的基础上,主动与有关文化部门联系,特别依托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优势,请具有文艺特长和文化专业人士来社区指导,把培训作为提高文化骨干业务水平,并以此来吸引,凝聚更多的人才,为繁荣社区文化提供充足的后劲。
3.精心策划,开展活动 为活跃丰富社区文化,社区对于常年活动安有季节性与突击性开展活动,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简明扼要的文艺节目,在社区演出,主要内容;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为目标,尽量组织社区居民编,居民演,居民看,使之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节目编排小型多样化,不断发现人才。以社区阳光三小为依托举办家庭才艺展,树立社区文化的品牌。大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志愿服务,结对助学等活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在重大节庆活动,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搞好节目活动,积极参加街道的文艺活动,广泛吸引居民参与,使广大居民融入到社区大家庭中来共创和谐,共享和谐。 (二)教育体育建设情况
1、教育建设情况:
新基社区是一个小学独立办学社区,校名南城区阳光第三小学,始建于一九二九年开办的“开才小学堂”,当时每个级只有一个教学班,共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340人,教职工15人。从2002年到2003年二年间社区投资1700多万元重新建造了一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花园式校园。二00三年九月正式命名为南城区阳光第三小学,掀开了本社区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3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16910平方米,生均达28平方米,有装修典雅,设施完善的阶梯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校园电视台、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室内外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等,所有功能室都按照高标准建造。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0人,教职工41人。
2004年6月22日至24日接受市一级学校评估,获得“市一级学校”称号。小学毕业班应届毕业生会考,语、数、英三科总分名列南城区前茅。2004至2008年本社区平均每年考上大专19人,本科4人,录取率81%。
2、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为宏扬体育文化事业,一是本社区成立全民体育活动健身点,组建业余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象棋队。二是积极举办文体活动,例如每年春节都举办拔河赛、儿童单车赛、篮球赛、文艺表演等群众喜爱的文娱活动。每年我社区调拨6万多元作为社区业余队活动经费,按实际调拨经费支持社区阳光三小体育事业发展。三是积极组建队伍参加区赛,每年参加南城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新基社区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22403933
传真机:22404158
电子邮箱:xinji0769@yahoo.
|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周溪社区坐落于东莞市南城区,位于莞太路、环城路南外环立交处,社区地域面积约4.88平方公里。社区居民现今总户数1111户,户籍人口3821人,外来人口约5760多人。社区下辖环博、聚秀、清和、上和、埗头、东径、上坊和夏坊8个居民小组。
2、社区的历史及名称来历
周溪约于宋末元初立村,称周溪或周家村,又称翟家村。于1987年10月全市撤销乡建制,成立管理区;于1999年8月基层改制,撤销管理区,改称村民委员会;于2003年4月,因“村改居”,改称为周溪社区居民委员会。
3、社区经济建设情况
社区近年来经济稳步发展,现社区自有厂房、宿舍22.5万平方米,现有外资企业13家,民营企业近50家,个体工商户280多户。社区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27870万元,经营总收入3250万元,经营纯收入2443万元,总资产43732万元。
4、社区的文化建设、教育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等情况
社区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做好文化建设、教育体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配置社区警务区、办事中心、图书馆、市一级学校——阳光四小、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休闲小公园5个、灯光篮球场5个。同时,社区以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积极做好旧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并于2008年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社区主要道路升级工作。现今,社区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和谐、宜居宜商的新社区。
5、对外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
社区联系电话:22403934,传真号码:22404945
电子邮箱:dgnczx@21.cn.com
|
袁屋边社区居委会位于南城车站旁,东莞大道、莞太路、环城路贯穿整个社区,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户数494户,常驻人口1846人,外来人口3500人。下设服务机构有:袁屋边社区居委会、社区治保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劳动服务中心、社区出租屋服务中心等,同时设有电教室,图书室、市民学校等。
经济发展
2008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116万元,同比减小124万元;集体纯收入1565万元,同比减少193万元;集体总资产28538万元,同比增加8539万元;集体总负债3598万元,同比增加2919万元;负债率12.61%。
在出租屋和租住人员管理上,我社区设立了服务点,实行出租屋物业式管理,并制定了出租屋物业式管理实施暂行方案,召开出租会议,宣传法律法规,明确出租屋主和租住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并根据上级的安排开展对出租屋暂住人员开展信息采集工作,暂住人员信息采集率达96%以上,信息录入率达90%以上。
我社区居委会治安队现有在编队员59人,加上各居小组抽调上来的护村队员30人,合计89人。治安队装备配置了治安巡逻车5辆(其中今年新增2辆),对讲机43部(今年新增3部),防刺衣50件,头盔、盾牌一批。为构建平安社区,我社区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健全社会治安网络,实行群防群治,落实“一区一警”,采取设卡巡查、盘查、伏击等科学管理模式,有效遏制罪案发生,改善社会治安。
袁屋边社区先后获得了“省卫生村”、“先进经联社”、“文明社区”、“建设和五整治工作先进社区”、“社会治安工作先进社区”、 “信访工作先进社区”、“安全生产先进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社区”、“人口计划生育先进社区”、“无网吧达标社区”等等。
袁屋边社区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22403935
传真号码:22980933
电子邮箱:yuanwubian@21cn.com
|
一、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白马社区位于南城区的南端,占地面积约有4.2平方公里,下辖灯头、圹一、圹二、冲一、冲二、门一、门二、门三、和后、方一、方二、方三、坑一、坑二、坑三、新村、铺前、连圹步18个居民小组。社区居民总户数871户,常住户籍人口3204人,新莞人约8000人。
社区内现有阳光第五小学(市一级联办小学)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医疗卫生站2间,外资企业20家,民营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700家。
二、社区名称的由来及历史:
白马村来源两个传说:白马原是海岸,烟墩山就是河岸,山脚下的红岩石遍是大大小小的窿隆,证明是被海浪冲击而成。当时一个姓白的摆渡人在这里摆渡,并成了家,故此以他的姓氏称为白马。另一个传说山丘上有一座寺庙,寺庙的屋顶上有一匹陶瓷白马,每到晚上闪闪发光,吸引远远近近的游人前来观光、烧香、拜神,故此把这山丘叫白马岭(即现在的黄金工业区),把这条村叫白马村。
明清时期,白马属东莞第十都,为恩德乡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辖为周平乡。
1950年属东莞第十二区,归厚街管辖,设立白石乡(即白马、石古、袁屋边),白石乡政府设立在白马三槐祖,区政府设在厚街。
1958年10月把区政府改为人民公社,叫厚街人民公社,白马为白石营白马连,白马连辖有8个战斗排。
1961年6月白马从厚街分出转入篁村人民公社,1963年3月又从篁村转入附城人民公社,到1966年3月又再划出归篁村人民公社,白马为白马生产大队。
1983年10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公社改设区公所,撤销生产大队,设立乡人民政府,白马为白马乡。
1998年8月,篁村区由于属市城市中心区,便改为篁村办事处,白马为白马管理区。2003年4月到今白马为南城区办事处白马社区居委会。
三、社区经济建设状况
2008年,全社区集体总收入为4476万元,比去年增长10%;纯收入2898万元,比去年增长12%;总资产37380万元,比去年增0.3%;总资产负债率16.68%,比去年下降1.13%。社区村组两级净资产已超过3亿元。并获得“2008年度村组可支配收入总额超过3000万元奖”和“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奖”两个市级奖项。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盘活土地和完善工业区的建设,协助百音电子有限公司合并百悦电子厂,投资400万元增资扩厂,同时协助利用百悦电子厂厂房以解决太阳电线增资扩厂问题;协助金涛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增资扩厂,并引进新的汽车品牌,积极营南城汽车销售一条街的浓厚氛围。
社区居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95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1%。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社区于2001年已全面实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起为全社区的居民购买基本医疗保险,2008年10月又为社区居民新增购买社区门诊医疗保险。至目前为止,已有1068人参加了职工镇属A档养老保险,2588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630多人已享受退休养老保险待遇。另外,社区在南城区街道办的指导下,设立社区医疗救济基多,对患有重大疾病且家庭困难,无法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家庭给予帮扶。
针对村民就业难问题,社区从实际出发,成立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站,与企业联系就业岗位,推荐并指导村民就业,为村民搭建就业平台,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问题。
四、社区文化建设、教育体育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城市化发展情况。
在文化建设方面:为了推动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给广大群众搭建一个文化知识系统的平台,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我社区现建有悠闲小公园3个,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宣传栏、橱窗4个,面积达120平方米,老人活动中心1个,面积达800平方米,曲艺社活动中心1个,面积达500平方米,藏书8000多册的图书室1个,面积达100平方米。此外,还建有标准篮球场5个,党员活动室、社区荣誉室各1个。
在文体活动开展方面:为了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我社区以各类文体硬件设施为依托,每年举办全社区性的篮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及“五一”、“十一”游艺活动。同时,还组织曲艺社、篮球队、足球队、舞蹈队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比赛及与兄弟社区进行春节联谊活动。
在教育建设方面:白马自立村以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从南宋校书郎、举人、进士到今天的研究生、教授,一代接一代,能人辈出。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学生上学安全成为家长们的担扰,因此社区居委会购置两台大巴免费接送学生上学放学,一方面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生的出入安全。为增加受惠层面,2007年社区在原有2台校巴的基础上,再投资90万元另外增加二台校巴,免费接送初中、高中的学生上学放学。1998年以来,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我社区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对当年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被大专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化发展方面:为提升城市化形象,近年,我社区根据区办事处的工作部署,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社区全面铺开“四清理”、“打假工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六乱整治”、“五整治”等-活动,有效遏制“脏、乱、差”产生的根源。在居民住宅居、闲置用地、卫生死角等周边地方见缝插绿,规划休闲活动小公园,加大道路基础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对各村的道路进行硬底化建设,同时投资460万元对社区的3500米主干道(梅园路、翠园街、市场路和圹岩路)进行行人道改造和路面升级(行人道砌上红色砖块,路面铺上沥青),并根据实际加宽排水渠,增设排水口,改造绿化带。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公交车网点已覆盖全社区。
五、社区历年主要经济指标(附表)。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769-22409366
传真机号码:22986020
电子邮箱:dgbaima@163.com
|
1、社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及名称来历。
石鼓社区位于南城以西,处东莞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南连厚街镇赤岭村,西与道滘镇、万江区隔河相望,面积3平方公里。莞太路在社区中经过。
自石鼓村李氏祖先立村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据传因村东头“石头院”(土名)山丘之上有巨石,轻轻叩击之咚咚作响,其形声酷似鼓而得名,故称为石鼓村。
石鼓村东靠小山丘,源自水濂山的小河环抱村庄,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风景秀美。
2、社区的人口构成
石鼓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700多人,新莞人6000余人,常住人口分三个居民小组,由社区提供管理服务。
石鼓村民世代务农为生,亦有个别村民经营加工、贸易等经商活动,生活贫苦。改革开放大潮,改变了村民以往的生活模式,特别是东莞撤县设市改革以来,社区城市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村民洗脚上田,以务工为生,部分村民自谋发展,创业致富,逐步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朝着建设小康、富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奔跑。
石鼓社区港澳同胞众多,其中亦有部分村民到海外谋生。石鼓村在外谋生的同胞赤子之心情浓,不忘报效家乡。在解放前期捐献钱物,支援家乡游击队抗击日、伪军、土匪等的斗争,为保卫家乡尽心尽力;解放后捐献汽车等财物,支援家乡经济建设;为家乡兴建学校教学楼、幼儿园教学楼等捐款资助,功至名归。
3、社区的经济建设状况
石鼓社区的经济发展完全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由一个单一农业经济的小村庄,发展成现在的融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新里程。
1979年10月,我村开办了第一间来料加工的毛织厂,其后开发建设石鼓大龙工业区。2001年建设第二工业区(上高坡头工业区),工业厂房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形成主要依靠物业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的发展模式。从1979年总收入24万元起步,至2008年年总收已达3314万元。人均收入由172元升至16000元。见附表Ⅰ:《石鼓社区总收入与人均收入对比表》。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使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除村民的福利分配从1994年的每人每年600元提升到2008年的每人每年3600元之外,集体还为村民全额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区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村民生活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
石鼓社区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物业出租,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隐忧。
4、社区的文化、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等情况。
石鼓社区党支部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受到上级党和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5年被省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卫生村,市委市政府评为“文化建设达标社区”;2007年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标兵”称号;2008年被市政府评为“科普社区”;2009年获市政府首批“市容环境优美社区”称号等。
石鼓社区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此外特别要感谢在石鼓投资或办企业的港澳台同胞,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所有在石鼓务工的新莞人,感谢他们对石鼓各项建设事业的支持和配合,并欢迎对石鼓社区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石鼓社区联系电话:0769—22404562
传真:0769—22406692
电子邮箱:ncsg2004@163.com
|
一、社区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
蛤地社区位于东莞市城区东南部,东莞大道旁,辖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下设10个居民小组,常住户籍人口数2658人(汉族,客家人),新莞人约8000人。社区内有市一级联办小学一所,幼儿园一家,医疗所3间,农村信用社一间。
二、社区的历史及名称来历
蛤地属丘陵地带,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比较差,为边远山区。最早为吴氏一族居住,后由于外来人的迁徙定居,故外姓不断增加,从而逐渐成村,由于赖氏一祖坟位于蛤地村的中心地段,形似-,人们将这一奇特的祖坟地称为“蛤地” (客家人俗称祖坟地为“地”)。蛤地的名称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解放初期,蛤地从属于东莞县杨西乡,土改后改为榕龙乡管辖,由蛤地村、青竹笋、龙旺埔、大进步、连丁、大埔、前屋钱、草塘村等组成。1958年修筑水濂山水库,对库区范围内的连丁、大埔、龙旺埔的全体村民以及青竹笋的部分村民进行搬迁,搬迁后的连丁、大埔于1966年合并为现今的“立新村”;原龙旺埔村黄姓村民搬迁至现今的龙旺埔,而其他异姓的村民搬迁至现今的新农村,取名为“新农村”,还有部分村民搬迁至宝安的西乡(现今的深圳)。1966年,因厚街镇修筑坑口水库,草塘村的210多亩水田都被水库淹没,粮食生产没有保障,村民陆续搬迁到厚街的汀山村和赤岭村,也有部分村民搬迁到蛤地的大进步。1961年,蛤地村分为蛤一、蛤二、蛤三村。1969年,西平的小板岭村(客家)村民归入蛤地村,称为“新板岭”(俗称“板岭仔”,又叫“梁家仔”)。到目前,蛤地社区居委会由蛤一村、蛤二村、蛤三村、前屋钱、青竹笋、大进步、新板岭、立新、新农村、龙旺埔共10个管理小组组成。
三、社区经济建设状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区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1995年的只有外资企业2家发展到2009年初的外资企业10家、民营、个体工商户100多家。社区2008年集体收入1844万元,纯收入1389元;居民小组一级经济收入969万元;集体总资产2664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2%,08年被市评为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排名全市第七十一),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社区致力于搞好居民的福利事业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2007年9月开始,每位股民每月可获社区福利金100元。各居民小组每年每位股民约分红3500元,福利待遇有较大提高。社区每年为户籍居民(每人)负担农保、常住人口治安费、卫生费、教育经费分摊、征兵分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公益费用约600万。
四、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建设
社区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2000年村投资50万元建成5000平方的公园、6000平方的灯光球场各一个;2001年投资50万元建成休闲广场,成为村民和外来工的休闲场所;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有集读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人活动室、图书室(共藏书6000多册,含15%的少儿读物)、阅览室(报纸23种,期刊35种)、电视室、电脑室、综合活动室等,总面积850平方米。文化设施完善后,社区以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小公园内的群众休闲健身点等为平台,广泛开展健身操、广场舞、曲艺、棋艺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在居民中倡导健康生活的观念。并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通过讲座、文体比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当中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氛围,发展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多次获得区文艺汇演二等奖、“七一”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二等奖等、东莞市颂歌献给党企业组金奖、南城区客家山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2、教育、体育事业
我社区致力于优先发展教育,1999年,投资400多万元扩建蛤地小学;2004年成功促成南城第一间联办小学(与水濂小学共同联合办学),重新规划学校布局,整合领导班子,优化教师队伍,使“阳光七小”逐步向规范、优质、均衡化发展,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小学。80年代始,村对考取中专以上高校的学生进行一次性奖学金奖励(村民小组也按村的标准进行奖励,即学生可获“双奖”);2002年村对奖学金作了调整:考上重点本科奖3000元,本科2000元,其他大学专科奖1000元,东莞中学500元。解放前到1978年有大学生3人,1979年至2009年有大专本科生149人,其中在校生42人。
社区狠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设立了体育活动场、相关活动设施,方便群众的健身活动,开展多种体育教学活动,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抓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使体育活动成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快乐的业余生活内容。蛤地是南城区两个“东莞市体育先进社区”之一。
3、城市化发展
近年来,社区搞建设,展新貌,加快城市化发展,高标准提升社区形象。一是加快道路建设。先后对大新路、新南路等主干道进行了铺沥青,同时对社区内所有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二是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投资4200 万元,建成农民公寓2期,建筑面积36984平方米;在建阳光公寓1期,投资1231万元,建筑面积11123平方米。三是加快实施环境美化工程。成立一支环卫队伍,落实环卫清扫保洁制度及上门收垃圾制度。全社区环卫工人按劳动定额定时、定量安排环卫工人作业量,按道路等级划分落实普扫、清扫保洁工作,统一在早上7时前完成普扫,社区中心区道路保洁时间每天16小时,村道路保洁时间为8小时,并定时清洗路面,保洁率达100%,全面改善了村容环境卫生状况;加速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垂直绿化,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花园式的景点为社区居民创建环境优美,风景别致的生活环境。
4、综治工作
社区还有力“严打”各种犯罪活动,辖区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众-事件,社区管理规范,群众安居乐业,07年被省评为“六好和谐社区”。
五、获奖情况
通过上述做法,社区工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并得到了省、市和区等领导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省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省卫生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文化建设先进社区、青年文明社区、市科普示范社区、市科普示范社区、市体育先进社区和市村(社区)团建示范点市等荣誉称号。
今后,社区会继续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搞好社区经济创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社区。
蛤地社区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22403943
传真号码: 22402755
电子邮箱:hadi2005@163.com
|
一、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和居民小组数
西平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它东临宏伟路、南近环城路、西靠东莞大道,北接四环路,社区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3人,总户数为969户,外来人口3780人,7个村民小组。
二、社区的历史和名称来历
西平社区的发展从杨西乡开始,1949年10月东莞全境解放。我区归属杨西乡人民政府,乡公所设在牛头村。
1952年冬西平乡从杨西乡分出,属东莞县第一区人民政府管辖,包括有水涧头、坡头、彭眼、上手、下手、板岭、鸭形岭村共7个自然村,西平乡公所设在坡头村。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我区属附城人民公社。榕龙营、西平连(西平大队)全营管辖现在的西平、雅园、水濂、蛤地四个社区所有自然村。
1961年6月,附城人民公社分出篁村人民公社,我区称篁村人民公社西平生产大队,同样有以上的7个自然村,篁村人民公社同附城人民公社几经分合, 1983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原西平生产大队改为乡人民政府,西平辖下仍有以上的7个自然村。1987年10月撤销乡人民政府成立管理区。
1993年7月,鸭形岭村从西平管理区分出,成立雅园管理区,我区仍属篁村区西平管理区。
1999年8月西平管理区改制为西平村委会,辖区含水涧头、坡头、彭眼、上手、下手、板岭村6个自然村。
2003年4月由西平村委会改制为西平社区居委会,同样辖下以上6个自然村,2007年3月西平社区辖下有水涧头、坡头、彭眼、上手、下手、板岭和世纪城7个管理小组。
三、社区的经济建设状况
经济建设方面,2007年社区集体收入426万元,2008年社区集体收入554万元,2009年预计社区集体收入772万元。
四、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和城市化发展等情况
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1、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区体育节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2、小组与小组之间举行篮球活动比赛,既增长球技也促进友谊;3、社区的惠荣广场每晚有居民跳舞,方便群众自娱自乐;4、社区的图书室吸引了居民前来看书读报,增进他们的见识。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003年根据区联合办学的文件精神,我社区与雅园社区联合兴办南城区阳光第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该小学座落于西平坡头小组,占地面积50亩,硬件按照区联合办学的要求建设和添置,如:美观的教学楼、标准的体育场、电教室、会议室、食堂等,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城市化发展有序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社区位于南城区行政办事中心地理位置的凸显,我社区城市化发展逐步推进,辖区内有宽敞、美丽的东六路、东二路、东骏路等,道路两旁均种有树影婆娑的绿化树,道路景观很漂亮;辖区内有世纪城、现代经典,周边有未来世界、金地格林小城、景湖春晓和东骏豪苑等不同类型的楼盘配套,营造了非常适宜人居的美好环境;辖区内有南城阳光第六小学、兴业大厦、西平综合市场和惠荣商场等学习、购物和生活的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化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
五、社区联系电话、传真号码和电子邮箱
社区联系电话:22403233,传真号码:22403902
电子邮箱:dgncxp2008@163.com
|
水濂社区位于南城区南部,地处市植物园、水濂山森林公园、水濂湖公园等三大园区的中心点,总面积6.3平方公里,下辖大雁塘、九里潭、老围、西湖、邓屋和瓜田岭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974人,新莞人近3000人。
近年来,水濂社区党(总)支部在南城区委、区政府的正解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以及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一个中心,三大产业,五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水濂山森林公园于2003年被我市确定为市的后花园,区政府投入巨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而今,水濂到处是青山绿水,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交通十分便利,每年到水濂登山游玩的游客有30多万人次。
2006年,社区村组两级总收入1790.19万元,纯收入1561.59万元,总资产23687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总额3000万元市排名第一百零五名。
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水濂社区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素质;以固本强基为契机,加强党支部建设,抓好环境卫生、治安整治、居民就业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先后被南城区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市组织部定为“东莞市固本强基工程市级示范点”,被市评为“东莞市卫生村” 、“ 计划生育合格村”。
水濂历史
早在405年前建村。地处僻偏山区,古称彭峒,后改称水帘,解放后又改称水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属东莞县第一区的清平乡(又称“十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隶属濂平乡,下辖大雁塘、榕树界、九里潭、瓜田岭四条自然村;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县全境解放,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当时隶属杨西乡人民政府(又称杨西十乡);
1952年,隶属于东莞县第二区,改称榕龙乡(又称水濂乡);1957年12月,改称横岗大乡(又称水濂大乡);
1958年9月,废除大乡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会社,称为榕龙营,
1961年,改称水濂大队,
1966年3月,原篁村公社再次从附城人民公社分离出来,重建篁村人民公社。水濂大队改称为篁村人民公社水濂大队,下辖大雁塘、老围、邓屋、西湖、九里潭、瓜田岭,
1983年,隶属篁村区公社十二乡,称为水濂乡,
1989年,改称篁村区水濂管理区;
1999年9月4日,改称南城区水濂村民委员会,
2003年4月25日,改称为南城区水濂社区居委会(农转居);
经济建设
水濂社区从一个农业型向工业和旅游业转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靠上级政府的帮扶下,在2005年投入4000万元,建起工业厂房,到目前为止,全社区集体厂房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人均80平方米,累计投入9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目前, 社区共有工厂企业15家,2008年,全年工业生产总值7351万元,同比减少3.85%;2008年全社区总收入912万元,与去年比较,减少28.64%;纯收入423万元,与去年比较,减少55.43%。
文化建设
我社区深入开展“三现代”、“三有序”主题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以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7年,我社区被评为东莞市“无黑网吧”达标社区;2008年1月被评为“东莞市文明社区”。 2008年10月被评为“无传销社区”。我们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习广场舞等,同时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南城区举办的文化体育节、社区乙级男篮比赛、广场舞等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教育事业
水濂社区于1930年兴办第一间水学,建于水濂大雁塘村,只有1名教师。于1964年9月水濂小学选址在现居委会停车场,有学生200多人,并附设有初中部(1969年设有初二,1970年设有初一,1971年设有初一、初二)。初中部在一九七八年取消后,设有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在1991年,新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在2008年8月又扩建一幢三层12个课室的教学楼,面积1483.5平方米。
2004年, “水濂小学”和“蛤地小学”两所学校在南城区委、区政府掀起的创建教育强区新一轮“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热潮中,携手联办“阳光第七小学”。 社区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阳光第七小学”于当年12月被评为市一级学校。社区做到每年正常经费到位,非正常经费每年上十万元以上,保证奖教奖学金依时发放,教师假期能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在被评为市一级学校的基础上,2008年社区投入1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阳光第七小学”被市评为绿色学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社区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对于考进本科的就读生,给予每人3000元的奖学金,2008年共有8人考上本科,共奖励2.4万元。
城市化建设
自2002年开始,南城在水濂社区投入资金八亿多元,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 建成了水濂山路、水濂山森林公园、文化之都环山路,提升了水濂社区的城市化水平,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更优的平台。
近几年,水濂社区以建成了水濂山路、水濂山森林公园两旁为重点,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实施“穿衣戴帽”工程,美化城市形象,此外,水濂社区将居民公寓建设作为推进旧村改造和落实民心工程的重要抓手,已建成的居民公寓共有240个单元,建筑面积54873.04平方米。在环境改造方,通过深入开展城市环境-行动,有效遏制“脏、乱、差”产生的根源,具体包括开展“四清理”行动,对违法搭建、违法用地、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无证照经营进行彻底的清理;特别是2006年以来,水濂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铺开“五整治”工作,对社区环境进行了有效整治,把社区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8年,社区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社区的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社区办公用房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人民调解室、计生服务室、档案室、图书室、综合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和老人之家;户外设有文化小广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我们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宗旨,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社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工商税务-、志愿者服务、物业托管和流动人口-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充实社区服务内容,实现了社区服务的多元化.
对外联系电话:22250439
传真号码:22298583
电子邮箱:shuilianshequ@126.com
|
雅园社区位于南城环城路、南城体育馆、南博学院之交。雅园总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13人。近年来在南城区委、区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按照《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社区考评标准》的各项要求,开展创建文化达标社区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将社区的创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领导重视、资金到位。
雅园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立领导小组,支部书记为组长,正副主任为副组长,创建文化建设达标社区领导小组。将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纳入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列入财务预算。2008年文化事业投入12万元,包括报刊、期刊。
二、 加强文化建设。
前几年社区拥有文化广场,总面积15000平方,公园内有凉亭、石山、渔池,4000平方文化广场,群众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社区按南城区委布置,于2008年成立市民学校,配有电脑、投影机、音响一条例配套设施,去年共举办科技、文化、卫生知识等培训班8期,其中针对社区居民、新莞人、未成年人等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培训班有5期,社区老人活动室、篮球场,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篮球场2个,宣传栏4个。
三、 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现有文化工作者5人,专职文化干部1人,市民学校管理1人,体育指导员3人。其中经考核社区体育指导员证书3人。还随时参加南城区组织各项歌舞、演出、象棋、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各项活动比赛。其中得奖乒乓球一等奖、象棋六等奖、跳舞三等奖。以各项活动为契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为把社区文化建推向更高水平。我社区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六个好”社区等各项创建活动为契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我社区被评为东莞市“无黑网吧”达标社区。2008年被评为东莞市“文明社区”。通过“六个好”社区考评我社区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习广场舞、篮球比赛,还请外来歌舞团演出,互相交流取得进步,大大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 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
我社区推进经济发展同时,成立医疗基金会做到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从实际出发,经基金领导小组审批,几家病重户得到基金协助。完满解决,已在基金会付出16万元。
五、 建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社区为全体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团体重疾保险。并建立社区规范社区医疗服务站,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建立-帮扶制度,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解决子女入学和医疗问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考进本科就读生,社区每人1500元奖学金,大专800元,每年都有5至10名入榜。
六、 加强治安综合管理。
为加强治安防范体系,社区先后投入资金15万元在辖区主要路口重点防护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点,强化路面和重点部位的动态监控通过“治窝”深入行动,大力加强出租屋及流动人中管理。几年来没有大案要案发生,切实维护了辖区社区治安稳定,营造发展社会治安环境。
七、 加强计生工作。
2008年来我社区计划生育达到100%,以妇联工作切入点全面提高社区人口素质。独生子女领证率达100%,参加独生子女养老保险率达100%,人口目标计划主要考核指达标,连续多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合格和先进社区。
八、 加强卫生管理和整治。
我社区按照旧村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2006年至现今投入资金15万元完善环卫设施,承包过卫生队伍绿化一体,突引全面卫生工作,社区在2006年至2008年被评为东莞市卫生村。社区每年除“四害”实行市场化管理,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九、 提升社区服务。
社区设有服务中心200平方,警务室400平方,人民调解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环卫办公室,档案室,我们社区诚实为民办事,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救济,社系统实现社区的文化服务,加强服务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岗位责任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社区不断开展文化建设达标社区活动,经济得到发展,环境大大改变,居民公德意识不断提高。逐渐养成健康习惯、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良好文化气氛。在新的一年里,围绕区委打造工贸南城,团结广大群众,凝神聚力,以求真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年的工作迎来新的挑战成果。
联系电话:22904768、22401728 01728 电子邮箱:zwb240172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