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辖区先后为嘉兴县、嘉兴市(县级)。

1983年7月,嘉兴市升格为地级市,9月设立嘉兴市城区建制。

1993年12月,嘉兴市城区更名为嘉兴市秀城区。

2005年5月,嘉兴市秀城区更名为嘉兴市南湖区。

1981年1月,撤销嘉兴县并入县级嘉兴市。

嘉兴县销名后,由县级嘉兴市而来。

1983年7月,县级嘉兴市分设嘉兴市城区和嘉兴市郊区。

1983年9月,嘉兴市郊区农村设郊区人民政府,暂驻在嘉兴市区内。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市郊区更名为嘉兴市秀洲区。

名称沿用至今。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槩巡视江南后,以地广赋繁奏请划增县,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个完整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

清循明制。

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曾在境内建立地方政权。

1912年废府,属钱塘道。

1927年道废,直属省辖。

1932年全省设12个县政督察区,属第二县政督察区,次年仍改称第二区。

1948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嘉善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一专员公署,11月改属嘉兴专署。

1951年3月枫泾镇区及姚家夏家两村划归江苏省松江县。

1958年11月嘉善县建制撤销,并入嘉兴县。

1961年4月重新建制嘉善县。

1983年8月,实行市辖县制,隶属嘉兴市,至今。

海盐县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

属会稽郡。

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

辖境大致相当今奉贤西部,闵行、松江南部,金山,平湖,海盐全境以及海宁的东部并沿海岸线向杭州湾伸展。

秦代县治在今金山县东南境(山阳,马棚,西护塘之间)。

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金山建置隶属考引用《海盐县图经》:“县始置在今华亭县柘林,于古为华亭乡地。”宋鲁应龙《间窗括异志》:“治城在华亭乡者,山名柘山,林名柘林,陷于湖,名柘湖。”则秦海盐县治在今奉贤柘林。

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

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

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海盐属吴郡。

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盐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县(今海宁市)。

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

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

唐开元五年(717),迁县治于今地。

天宝十年(751),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海盐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

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齐景、华亭、大易4个乡置平湖县。

1949年5月7日,海盐解放。

1950年5月,狮岭乡3个行政村划属海宁县,平湖县10个行政村划属海盐县。

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区域并入海宁县,其中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县。

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辖2个镇16个公社,狮岭乡仍属海宁县。

1983年,撤销公社建乡。

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桥撤乡建镇。

随着经济发展,又有于城、百步、秦山撤乡建镇。

1999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辖9个镇3个乡。

2001年10月,乡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优化,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

约建安十年(205),孙权设海昌屯田都尉,置海昌县。

吴(222—280)末,改名盐官县,至天历二年(1329),以海患始宁,改名海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海宁由州降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海宁复升县为州。

民国元年(1912)2月,改为海宁县;198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宁撤县建市(县级),称为海宁市,名称沿用至今。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

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

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

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

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

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

2000年,进行了行政村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86个行政村调整为138个。

2004年,进行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来和10个乡镇调整为3个街道、7个镇,即当湖街道、钟埭街道、曹桥街道,乍浦镇、新埭镇、新仓镇、黄姑镇、全塘镇、广陈镇和林埭镇。

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街道)。

清,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府。

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1912年,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

1914年,石门复称崇德。

1927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

1938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至1947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8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桐乡、崇德先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专区。

1958年11月,崇德县并入桐乡县。

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属嘉兴地区。

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属嘉兴市。

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