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元善原名周陂。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任职期间“清文巢田,兴学设兵,测壤定赋,百务毕兴,严明慈惠,循良著绩”,深得百姓爱戴,后卒于任上。为纪念其功绩,特于城北建一“牟爷祠”,并将州治所在地改称“元善镇”。

相传在未建连平县城前,上坪原叫上平,因四周环山,形如扇状,中间有一坪地,又有下坪一个洞,亦较平坦,一上一下,故在上的称上坪,在下的称下坪。

因境内群山环抱,形成一个狭长的盆地,形如莞洞,故称“内莞”。

陂头因镇区所在地人民为灌溉田地筑有一座水陂,故名。

溪山由原溪东和茶山合并而成,故称“溪山”。

传说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时,途径铁水岩(今隆街街口西北200米处)雇船渡河,乾隆皇询问此渡何名,船夫不知他是当今皇上,便信口答曰:“牛过渡”,乾隆皇听后甚为不悦,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经“牛过渡”有辱圣体,即下令将此渡改为“龙过渡”,因“龙”渡于此圩。因“龙”与“隆”同音,圩与街同义,故称隆街。

起初叫甜源,因甜与田同音,故名。

据传,油溪原是森林丛生,溪流交错的地带,溪流两边长满了野生油茶,人们称这一带为“油溪”,沿用至今。

传说,明朝时,忠信人民对朝庭忠义信实,得到朝庭好评,因而取名忠信。

解放前由“高湖”、“中莞”两地合称得名高莞。

因大德、湖仔为该地区较大的村庄,合称“大德湖仔”故取名为“大湖”。

三角镇地处明代末年形成的东海十六沙,襶>

名称来历因镇政府驻绣锻圩而得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