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潭柘寺镇域东沟三村的最北端,故称北村,沿用至今。北村位于潭柘寺镇东南部,村域面积300.01公顷,全村现有592户1058人。该村南与108国道相连,北与北桑路相接。未来主导产业将以农业观光为主,现有农业观光园1个,主要种植苹果100亩,樱桃200亩,枣50亩。
联系电话:北村村委会60862054
|
东村在潭柘寺镇域东沟东侧,故称东村。东村位于潭柘寺镇东南部,村域面积265.61公顷,全村现有394户671人。该村交通便利,108国道途径该村。未来主导产业将以农业观光为主,现有农业观光园1个,种植白梨150亩,樱桃150亩,以及柿子等果品。
联系电话:东村村委会60862604。
|
南村因在潭柘寺地区东沟的最南端,故名南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南村位于潭柘寺镇东南部,村域面积233.80公顷,全村现有462户785人。该村交通便利,108国道途径该村。未来主导产业将以农业观光为主,现有农业观光园1个,种植核桃200亩,樱桃100亩以及杏、桃、柿子等果品。
联系电话:南村村委会60862547
|
鲁家滩村位于潭柘寺镇中部,村域面积2085.07公顷,全村现有2325户4105人,是全镇第一大村,也是镇政府所在地。108国道途径该村,隧道贯通后,到市中心仅需半小时车程。该村以种养殖业主导产业,现有农业观光园2个,种植樱桃、苹果、梨、枣等果品,珍禽养殖场1个,养殖珍珠鸡等珍禽并有深加工产品。村内环境整洁、生态宜居,村内配套设施齐全,健身广场、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一应俱全。
联系电话:鲁家滩村村委会60864015
|
南辛房村位于潭柘寺镇中部,村域面积685.23公顷,全村现有924户1570人。该村交通便利。未来以旅游和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天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该村,石窟洞、天然长城、烽火台等景点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有农业观光园1个,主要种植杏、枣、香椿等主要果品。村内生态环境较好、人文底蕴丰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天门山艺术团是该村的群众性艺术团体。
联系电话:南辛房村村委会60861545
|
桑峪村位于潭柘寺镇东部,村域面积577.98公顷,全村现有563户995人。村级公路与门潭路和北桑路相连。未来以旅游、种植业主导产业,现广慧寺修复完毕,定都峰位于西长安街沿长线上,是京西俯瞰北京城的最佳观察位置。现有农业观光园1个,种植樱桃200亩、白梨150亩、葡萄100亩以及桑椹、油桃等果品。村内街道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被评为门头沟区最美丽乡村。
联系电话:桑峪村村委会60862901
|
平原村位于潭柘寺镇北部,村域面积258.63公顷,全村现有314户537人。该村交通便利,931路公交车终点站位于该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是市级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村,有市级民俗接待户35户。区域特色为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潭柘寺和八奇洞位于此。该村的柴鸡养殖业经济效益可观,“攀高枝”是全区知名柴鸡蛋品牌。
平原村又名“太平庄”,是潭柘寺镇域内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千年古刹——潭柘寺的脚下,现有160户,490人,村域面积175亩。是寺院建成后形成的第一个村落。以刘、陈、孙、韩四大姓氏为主。当时村民们依靠寺庙,以种菜、打柴为生。后来从外迁进一户姓李的人家,兄弟三人,家中有十几匹马,每天驮些日常用品,往返于京城和潭柘寺之间,成为了当时的首富,凭着几年积蓄的家业,建造了具有寺庙风格的南北大庙,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大部分房屋仍保存完整,门楼、影壁墙尚存,是见证平原村悠久历史的证物。
村名“太平庄”的由来。传说潭柘寺建庙后这里只住着几户为寺院种菜、打柴的人家,小村庄一直也没有正式的村名。一次,乾隆皇帝到潭柘寺上香路过此地,鸡不鸣,狗不叫,乾隆皇帝感觉很奇怪于是就问随行的人员说:“这个村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看见寡人来了鸡不鸣,狗不叫的,真是有点意思。”随行的人员打听完回禀乾隆说:“这里至今还没有村名呢。”于是乾隆皇帝便在此挥笔写下了“太平庄”三个字。村民们把皇帝钦赐的“太平庄”镶在村口的门洞上,一直保存至今。60年代出版的地图上的村名还是“太平庄”。
在村口处还有一座小庙,俗称“五道庙”。传说古时是为村内亡者提供的报道场所。入葬前的晚上,家人聚集在一起,排成长队,手持纸幡,将亡者的灵魂引出,随从纸驴、纸牛一同前往另一个世界。村中大槐树下有一座老爷庙(旧址尚存待修复),庙内供奉着关羽、关平、周仓三位老爷。每逢八月十五、春节等重大节日全村人都来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村东张飞寨,海拔460米。传说张飞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还能找到残存砖头,瓦片。站在张飞寨居高远眺,方圆几十公里尽收眼底。也是观看潭柘寺全景的最佳地点。村西还有华严洞,是一天然洞穴,传说当年华严老祖在洞内修身养性。文革期间,洞内还有石桌、石碑、泥佛等物,后被-破四旧立四新拆毁。
平原村的大秧歌名传十里八乡,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行秧歌表演,各村的男女老幼前来观看,是当时春节活动的一个重头戏。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村里添置了服装道具,组成了有几十人参加的表演队。
依托潭柘寺,平原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传说。伴随着民俗文化村的启动,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平原村将以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平原村人民期待中外游客观光潭柘寺,住宿平原村。
平原民俗旅游村,立足于挖掘和发展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实施镇党委“环境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镇”的发展战略,于2004年6月正式启动,首批启动民俗接待户10户,可提供200人就餐,100人住宿,是集吃住、游、购、观光、采摘、体验农家生活等于一体的民俗旅游村,是您旅游、观光、休闲的首选之地。
联系电话:平原村村委会60863160
|
约200年前,原东沟四村中的西村被洪水冲毁,王家三兄弟幸免于难,遂迁至高坡处俺家,后逐渐成村,遂称王家坡,后简称王坡村,沿用至今。王坡村位于潭柘寺镇北部,距镇政府4公里,距潭柘寺景区1公里,村域面积336.89公顷。全村现有111户185人。该村交通便利柏油路通到村内。未来将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有农业观光园1个,主要品种有核桃、柿子。村内生态环境较好,原始森林茂密。
联系电话:王坡村村委会60863509
|
贾沟村位于潭柘寺镇西部,村域面积73.95公顷,全村现有111户190人。该村交通便利,村内有镇级柏油公路与108国道相连。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现有农业观光园1个,主要品种为核桃、樱桃等。
联系电话:贾沟村村委会60861604
|
因村址建在三面环山,地势较低,长年流水,且过去有大片草地,故名草甸水。于1984年设立,沿用至今。 草甸水村位于潭柘寺镇西部,距镇政府2.5公里,村域面积255.09公顷,全村现有243户419人。该村交通便利,潭王路从村北穿过。未来将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品种有香椿,柿子,核桃。村内生态环境较好,林木覆盖率达到80%。
联系电话:草甸水村村委会60861007
|
明已成村,因村址山间台地上,日出时阳光直射台地,故曾名照台,后又因地势及姓氏演变为赵家台,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赵家台村位于潭柘寺镇中部,村域面积291.79公顷,全村现有210户387人。该村与108国道相接,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是市级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村,村内环境整洁、生态宜居,现有市级民俗户57户,区级民俗户30户,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就餐。
联系电话:赵家台村村委会60862881
|
阳坡元村位于潭柘寺镇西北部,距镇政府3公里,村域面积319.17公顷,全村现有395户710人。该村交通便利,潭王路从村西穿过。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现有千亩薄皮核桃基地一个。主要农产品有核桃、柿子。区域特色为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村内有道教古刹天仙宫旧址一处。紫石砚用的紫石最早产于该村。
联系电话:阳坡元村村委会6980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