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城街道因靠近昔日佛山望族“桂园李氏”的聚居地而得名。

九江镇因南有九条涌(古时以“九”表示多数)通连西江,故名九江。

西樵镇因城区位于西樵山的北麓,相传古时广州人往西面的山采樵,就称此山为西樵,且是辖区,故名。

丹灶镇以镇政府驻地丹灶圩而得名,丹灶圩名称相传东晋景初三年(239年)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练丹术家葛洪曾在此炼丹,遗有炼丹灶而得名,且是辖区,故名。

狮山镇因境内有一座山岗酷似狮头而得名。

大沥镇早期叫做“清风市”。唐代宗年间出现了“大历十才子”。本地也出了一批能人,便借“大历十才子”之名喻本地人才辈出,逐渐以“大历”指代“清风市”。清道光年间《南海志》,将“大历”改成“大沥”字,民国初,县刊也将“历”也改为“沥”。此后,“大沥”沿用至今。

里水原来不叫“里水”,叫“郁水。顾名思义,一是水多:北江支流横亘里水镇内,流入里水的河道多为弯曲,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二是文人多:明、清年代,里水相继出1名进士、4名举人,并兴建了3间书院——里水的同声社学、丰岗的凤歧书院、邓岗的崇正书院,文人学士多来此讲学,里水镇也成为文化鼎盛之乡,“郁水”就是取郁郁葱葱之意。但是“郁水”又是怎么变成“里水”的呢?有一个说法跟罗濛峡有关。里水有两个峡,一个是石门峡,一个是水口峡,水口峡又名罗濛峡。里水河朝东南流至水口村,穿过罗濛峡与峡外水口水汇合流向珠江。相传罗濛峡以南的水称为“里水”,穿过罗濛峡以北的水称为“外水”,“里水”之名由此而来。

更多资料
argin:10px 0 10px 0" class="f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