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境内所属区域属荆州之域,为三苗之地,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 商周时,城陵矶即筑有“大彭城”。 春秋时期属楚国。 楚灭汉水流域的麋子国后,楚昭王谴王孙由于在梅子市(今梅溪乡梅子市村)筑东麋城,迁其遗民于此。 后又在岳阳楼一带筑城,驻军监视,称西麋城,是为岳阳建城之始。 (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派鲁肃镇守巴丘邸阁,筑巴丘城,岳阳正式建城。 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巴陵县,属巴陵郡管辖,城区始称巴陵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州,巴陵郡改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仍设巴陵县,巴陵城改称岳州城。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攻占岳州,定为岳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岳州路为岳州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岳阳县建置。 1953年10月,岳阳县城厢区改为城厢镇。 1958年10月,城厢镇与城陵矶镇合并成立岳州人民公社。 1960年1月2日,成立县辖岳阳市。 1962年10月20日,撤销岳阳市,恢复岳阳县城关镇。 1975年12月29日,城关镇升格恢复为岳阳市,属岳阳地区。 1981年10月12日,撤销岳阳县,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岳阳市。 1984年4月,以原岳阳市南区、北区、东区、城陵矶区、冷水铺区组成新的岳阳市南区;以原城郊区的五里、北港、洞庭、及原岳阳县的郭镇、梅溪两乡和北港园艺场、大湾芦苇场、蔬菜研究所组成新的岳阳市郊区。 1996年4月30日,南区与郊区合并为岳阳楼区,仍属岳阳市。 |
唐宋境内东西分属巴陵县、华容县。 元属岳州路,明,境内广兴、反咀属湖北监利县,清分属巴陵、华容、监利3县。 1912年2月,属岳州府;1951年,岳阳县丰清乡、永益乡江北部分划入湖北省监利县,监利县江南乡(广兴洲、反咀)划入岳阳县。 1960年为岳阳县国营君山农垦场。 1961年为省辖国营农场。 1962年,钱粮湖、君山农场属益阳专区。 1968年,君山农场划归岳阳地区。 1996年设君山区,属岳阳市,2000年撤销君山农场、钱粮湖农场,辖区四镇一街道并入君山区。 |
夏、商为三苗之地,西周、东周属楚,秦属长沙郡罗县,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境。 东汉属长沙郡。 三国时属吴,隶属长沙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分下隽县西部始建巴陵县,属长沙郡。 南北朝宋以后属巴陵郡、巴州、岳州,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岳州府,巴陵县改为岳阳县,后属湖南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属长沙专区。 1952年9月长沙专署改名湘潭专署。 1960年划城关镇、城陵矶镇为岳阳市,由县代管。 1962年复为岳阳县城关镇。 1964年属岳阳专署。 1975年恢复岳阳市,与岳阳县同属岳阳专署。 1981年撤销岳阳县,并入岳阳市,隶属岳阳地区。 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恢复岳阳县建制,归岳阳市管辖,迁荣家湾镇。 |
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属南郡。 汉高祖6年(201)设华容县,隶南郡。 唐垂拱2年因避武后讳去“华”字,曰“容城”,改华容县为容城县,唐神龙元年(705)复名华容县至今。 随隶巴陵郡,后隶后岳州,元属岳州路,明属明广布政使司岳州府。 清属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岳州府。 民国2年华容县属湖南省岳常澧道,民国5年裁撤武陵道划归湘江道。 民国26年属第2行政督察区,1940年第4行政督察区。 1949年划属常德专区,1962年改属益阳专区,1964划归岳阳专区,1986年至今隶岳阳市。 |
汉代为罗县,属长沙郡。 晋代罗县随长沙郡改隶荆州、湘州。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分罗县地置湘阴县,隶长沙内史,为湘阴建县之始。 梁天监十年隶岳阳郡。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析湘阴东部地置昌平县(今平江县)。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湘阴改隶潭州(今长沙市)。 元朝元贞元年(1295)湘阴升为州,仍隶潭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湘阴复为县,隶长沙府,县域辖今湘阴县、汨罗市及沅江市部分区域。 1911年直隶省府,1926年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长沙专区。 1952年9月,改长沙专区为湘潭专区,湘阴随隶。 1964年设岳阳专区,湘阴划属。 1966年2月,析县境东部5区置汨罗县,1986年,湘阴隶属岳阳市至今。 |
东周釐王三年(前679),县境属罗子国和卢戍国。 东周顷襄王三年(前616),县境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县境属罗县。 东汉熹平元年至五年(172-178),划罗县东境为汉昌县,县治金铺观。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吴国设置汉昌郡。 三国吴黄龙元年(229),撤销汉昌郡,置吴昌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吴昌县,并入罗县。 唐武德八年(625),罗县并入湘阴县。 唐神龙二年(706),析湘阴县东境(今平江全境)设昌江县,县治中县坪。 唐元和四年(809),昌江县治迁鹤岭。 后唐同光元年(923),因避李国昌名讳,改昌江县为平江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平江县为平江州,治址仍为鹤岭。 明洪武三年(1370),改平江州为平江县;至今行政区划未变,地名亦未有变。 1949年,属长沙专区。 1952年,属湘潭地区。 1964年,属岳阳专区。 1968年,属岳阳地区。 1986年,迄今属岳阳市。 1949年8月,全县划分为6个区。 1950年,设12个区、152个乡。 1955年,改为11个办事处。 1958年,设15个人民公社。 1961年,设12个区、2个镇,54个人民公社。 1984年,设13个区(镇)、58个乡(镇)。 1995年,设14个乡、13个镇。 2001年,设12个乡、15个镇。 2013年,设8个乡,19个镇。 2015年,设5个乡,19个镇。 2019年4月,设2个街道,18个镇,5个乡。 |
相传春秋时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为罗子国。 秦代置罗县,治罗城(今汨罗市区北),属长沙郡。 两汉、三国、晋及南朝宋、齐因之。 南朝梁增置岳阳县,属岳阳郡,郡、县同治于今长乐镇。 隋开皇时,岳阳县并入湘阴县。 唐武德六年(623),省罗县入湘阴县。 此骸?/p> 县人民政府驻汨罗镇(今汩罗市区),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