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滕州“荆河”横贯辖区东西而得名。 |
龙泉街道因辖区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龙泉塔而得名。 |
以驰誉世界的北辛文化命名,并取“北城”、“新区”中的“北”、“新”之谐音,而得名。 |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善国之美誉。因街道地处滕州市区南部,即“善国之南”,因而得名。 |
明代即有此村,名南刁庄,位于今址西南里许。后因洪水泛滥,全村迁此,更名为沙河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北刁庄之集市迁至沙河寨外沙河滩上,又位于县城东,故名东沙河集。村因集演变为东沙河。因原驻地村庄为东沙河村而得名。 |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红氏来此地定居,继有李、王、班诸姓来此同建村落,以红姓命村名为红绪。绪是开头和延续之义,意为本村始于红姓。后为防水患村北筑一防洪坝,村名改称前洪绪。因镇政府驻前洪绪村而得名。 |
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礼教乡紫檀村迁此建村,因地处郭河之侧,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称南沙河,村随改称南沙河店。清末(1875-1911)简称南沙河。 |
据《大吴碑杂记》载,大吴西北有白马寺,唐贞观元年(627)建,尉迟敬德监修。可见唐初即有大吴村,村名含义无考。1687年,该村,《张氏祖碑》载:原籍山东西忻州,明初徒滕。明末,村东有乌泉,改名大乌,后因“乌”字不雅,便以“坞”代之。 |
因位于微山湖滨而得名。 |
一说:索氏以姓氏、爵位取村名;另一说:“级索地形如阶梯,级级蜿蜒如索,故称级索”。因镇驻地村庄“级索村”名称得名。 |
相传,此地有村,建于唐代(618年~907年),村中曾有唐代古庙“永庆寺”,寺前有古槐,寺西南角有丁字形街道旧址。地势较高,而处于县城西南,得村名为西岗。因原驻地村为西岗村得名。 |
姜屯镇因驻地位于姜屯村而命名。南宋宝庆年间姜氏来此建村,名姜家屯。宋末之初,该村常为官兵碾米,故称姜碾屯。1949年改称姜屯。 |
原有村庄,名陈许村。宋代中期(1066-1172),鲍氏来此建村,因濒临郭水,沟洫相连,更村名为鲍家沟。1949年初,称鲍沟。 |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积水成汪,故改称“张汪”。 |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有村庄,因近古薛城北门,为孟尝君迎接门客的地方,故名为迎仙村。汉代于村南修桥,名固本桥,俗称官桥。因驻地村庄为官桥四村,取官桥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