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旗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天山”系腾格尔乌拉(山),汉译为天山。但天山镇前身是查布嘎(查布杆)庙区,所以蒙古文字一直使用“查布嘎”。清康熙三年(1664),在查布杆山脚下修建了成达寺,蒙古语称查布杆庙。1946年建区时,以查布嘎(查布杆)庙名命名查布嘎(查布杆)庙区。1949年9月,将查布杆庙区的西南村、西北村、东北村,合作村等5个行政村划出建城关区。1956年7月建镇时,以镇南15千米处的一座腾格尔乌拉(山)名命名天山镇。1958年建天山镇人民公社。1980年改建天山镇。

“天山口镇”系汉语,以东西两座对峙的腾格尔乌拉(天山)之间的山口命名。1930年,属于天山设治局第一区天山口。1946年8月,建天山口区时,因所处地理位置为东西两座对峙的腾格尔乌拉(天山)之间的山口处,取名天山口区。1958年11月,改建天山口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苏木、乡、镇政权时改建镇,命名镇时沿用了原人民公社地名“天山口”,故取名天山口镇。

以所辖双胜村名而得名原属巴林右旗巴彦包特(白音布统)区管辖。1952年6月,划归阿鲁科尔沁旗。1956年,巴彦包特(白音布统)区改建巴彦包特(白音布统)镇,并分建永和乡、光明乡。1958年3月,撤销巴彦包特(白音布统)镇、光明乡建制,建巴彦包特(白音布统)乡。1958年11月,改建巴彦包特(白音布统)人民公社。1984年,巴彦包特公社更名改建为双胜镇。

“坤都”系蒙古语,正音正字为“浑尼图”,意为有天鹅的地方。1946年,建努图克(区)时,以境内的浑尼图湖命名为坤都努图克(区)。“坤都”,正音正字为“浑尼图”。1984年2月,命名镇时沿用了原人民公社地名“坤都”,故名。

“巴彦花”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包。1946年建区时,以原所属巴彦花(村)名命名为白音花区。1956年,改建“五一”乡。1958年,建白音花公社。1979年,按正音更名为巴彦花公社,1984年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苏木、乡、镇政权时,巴彦花公社改建巴彦花乡。1988年,巴彦花乡改建巴彦花镇。故取名“巴彦花镇”。

“绍根”系蒙古语,意为出硝之地。1956年7月,建苏木时以境内的绍根湖命名为绍根苏木。1996年绍根苏木改建绍根镇,故名。

“扎嘎斯台”系蒙古语,意为有鱼的地方。1963年从道德公社分建公社时,以境内的扎嘎斯台湖名命名。

以公社驻地村名命名。1963年,从巴彦花公社、乌兰哈达公社分建人民公社时,以公社驻地新民大队名命名新民公社。1984年2月新民公社改建新民乡。沿用至今。

因辖区先峰村而得名。

“罕苏木”系蒙古语,意为皇帝之庙。1850年建村,因该村位于罕苏木庙附近,故得名罕苏木。

“赛罕塔拉”系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1946年6月,建努图克(区)时,从坤都努图克(区)分建,因此处草原美丽富饶,命名为巴彦塔拉努图克(区)。1986年6月,巴彦塔拉苏木更名赛罕塔拉苏木,故名。

“巴拉奇如德”系蒙古语,为蒙古族部落名称。清代至民国时期建苏木时,以境内有一座巴拉奇如德庙名命名巴拉奇如德苏木。1946年6月,建努图克(区)时沿用了原苏木地名“巴拉奇如德”。1984年2月,巴拉奇如德公社改建巴拉奇如德苏木,故名。

“乌兰哈达”系蒙古语,意为红岩山。1946年6月,建区时,以境内的乌兰哈达山命名为乌兰哈达区。2012年,从先锋乡分建乌兰哈达乡,故名。

“巴彦温都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高原。1956年6月,建苏木时,以境内的巴彦温都尔山命名为巴彦温都尔苏木。1958年11月,归罕苏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从罕苏木公社分建人民公社时,沿用了原苏木地名“巴彦温都尔”。1984年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苏木、乡、镇政权时,巴彦温都尔公社改建巴彦温都尔苏木。故取名巴彦温都尔苏木。

“罕乌拉”系蒙古语,取自阿鲁科尔沁旗名山“高格斯台罕乌拉”。“罕乌拉”汉译为“高山”。

“欧沐沦”系蒙古语,取自阿鲁科尔沁旗名河“欧沐沦河”。“欧沐沦”汉译为宏大的河流。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