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成立达县市。 1978年,将达县盘石、复兴公社划入达县市。 1993年,更名为达川市。 1999年6月,撤销达川地区设地级达州市,达川市改置为达州市通川区。 2000年1月,将达县双龙乡划归通川区。 2013年,将达县的碑庙镇、江陵镇、北山乡、安云乡、梓桐乡、金石乡、青宁乡、龙滩乡、檬双乡划归通川区。 |
区境上古属巴地。 夏属梁州。 商、周属雍州。 春秋、战国属巴国。 秦、西汉属巴郡宕渠县。 东汉永元二年(90)析宕渠县东境置宣汉县(今达川区、通川区),以“宣扬汉王朝德威”故名,属巴郡。 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 后主延熙年间(238一257)属宕渠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宣汉县并入宕渠县。 南宋元嘉十六年(439)复置宣汉县,为巴渠郡治所。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改名石城县,因治东有石城山得名,属万州开巴郡(州、郡治)。 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通州、开巴郡均治石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石城县为通川县。 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 唐武德七年(624)属通州都督府。 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复为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为达州,因境域“联络金(安康)房(县),翼带汉(水)沔(水),西出渠(县)阆(中),东下夔(奉节)巫(巫山),居四达之地”,故名。 明洪武九年(1376)废达州,通川县改名达县。 正德九年(1514)升达县为达州,属夔州府。 2013年6月28日,撤达县置达州市达川区,碑庙、江陵2镇,北山、梓桐、金石、安云、青宁、龙滩、檬双7乡划归通川区。 |
宣汉县历史悠久,境域夏属梁州,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西汉属益州巴郡宕渠县。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析宕渠县东置宣汉县(治今通川区),以宣扬汉业之意,故名。 南朝刘宋初年(420-439)置巴渠(治今南坝镇)、东关(治今五宝镇)、始安(治今东乡镇)、下蒲(治今大成镇)4县。 后魏(450)置汉兴县(治今华景镇),武帝大同二年(536)置东乡县(治今普光镇),恭帝二年(555)置临清县(治今东乡镇),隋开皇五年(585)置宣汉县(治今五宝镇),唐武德三年(620)置昌乐县(治今土黄镇),唐天宝九年(750)置阆英县(治今马渡关镇),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废宣汉县入东乡县(治今普光镇),明成化元年(1465)复置东乡县(治今东乡镇),1914年因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更名宣汉县。 |
开江县春秋战国属巴国。 秦属巴郡地。 西汉属益州巴郡宕渠县地,东汉属巴郡宣汉县地。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新宁、蛇龙2县,属东关郡、隶开州(郡、州驻地在今开江县境)。 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浊水北,改东关郡隶通州,郡仍领蛇龙、新宁二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新宁、蛇龙2县入石城县(后更名通川县)。 唐武德二年(619),分通川县复置新宁县,属通州。 明洪武四年(1371),新宁县并入梁山县,隶夔州府;十四年(1381),复置新宁县,仍隶夔州府。 清康熙七年(1668),新宁县再次并入梁山县,属夔州府。 雍正七年(1729),复置新宁县,隶属川东道夔州;十二年(1734)改属川东道直隶达州。 嘉庆七年(1802),直隶达州升为绥定府,府辖新宁。 1913年,废绥定府,新宁县直隶川东道。 1914年8月,新宁县(与湖南省新宁县同名)更名为开江县,是年,川东道改为东川道。 1930年,废东川道,直属四川省政。 1935年,划归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0日,开江解放,隶属川北区达县分区。 1952年10月,隶属四川省达县专区。 1968年9月,隶属达县地区。 1993年7月,隶属达川地区。 1999年6月,隶属达州市。 |
大竹,先秦属巴国,秦汉属巴郡。 南梁大同三年(537),以宕渠之东界置邻山、邻水县,并置邻州管辖2县。 邻州治、邻山县治均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镇),这是今大竹境内置县之始。 唐武德元年(618),分垫江置盐泉县,县治设在今大竹县童家镇境内。 邻山、邻水、垫江、盐泉4县同属邻州。 八年(625)废邻州,并将盐泉并入邻山,改属梁州。 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分宕渠县东界置大竹县,“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属蓬州。 县治在今渠县土溪镇沈府君阙南一里处。 唐至德二年(757),大竹首次并入邻山县,改属渠州,不久复置。 宝历元年(825),再次并入邻山县,后复置。 北宋至道二年(996),三并入邻山县,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复置。 景祐二年(1035),降大竹县为镇,属流江县。 南宋绍兴三年(1133),复置大竹县,属渠州。 宝庆三年(1227),改属顺庆府。 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山、邻水2县并入大竹县,县治迁至原邻山境内的木门镇(今竹阳街道办事处)。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王朝。 夏天统元年至开熙五年(1362-1371),县属大夏政权所辖。 明洪武九年(1376),县改属顺庆府下的广安州。 成化元年(1465),分大竹南部复置邻水县。 万历年间(1573-1620),曾在大竹四合镇设置顺庆分府,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等4个州县。 不久,裁撤。 清初,县属川北道顺庆府。 康熙四年(1665),大竹石桥铺建县丞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复置顺庆四合分府,仍辅治原辖4个州县。 嘉庆五年(1800),再次裁撤四合分府。 十九年(1814),大竹改属川东道绥定府,府治设在绥定(今达州),下辖1厅6县。 民国二年(1913),县直属川东道。 次年,改川东道为东川道,下辖大竹等37个县。 民国五年(1916),大竹护国军肖德明、陈凤石等宣布大竹独立。 次年,县属四川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县隶属第10行政督察区(后改为大竹专区)。 专员公署、县政府均设在城区镇(今竹阳街道办事处),下辖大竹、渠县、广安、长寿、梁山(梁平)、邻水、垫江等7个县。 1949年12月,大竹属川东行署下的大竹专区,行署设在重庆,专署及县人民政府同设在城关镇(今竹阳街道办事处),下辖大竹、渠县、邻水、垫江、梁山(梁平)、广安、长寿等7县。 1952年9月,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 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县改属达县专区。 1968年,达县专区更名达县地区,县属达县地区。 1993年,撤销达县地区,建立达川地区,县属达川地区。 1999年,撤销达川地区,建达州市,县属达州市。 沿用至今,政府驻地竹阳街道新华路98号。 |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析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析宕渠县之北置汉昌县。 梁大同三年(537),置渠州,为渠县建置史上设州之始。 北周武成元年(559),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 渠州领流江、景阳二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 隋开皇三年(583),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三郡合置渠州。 大业三年(607),渠州改名宕渠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宕渠郡为渠州。 天宝元年(742),改渠州为邻山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渠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还治旧城,罢安抚司,改置渠州。 明洪武九年(1376),撤渠州,改流江县置渠县。 清属绥定府。 1914年,属东川道。 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建渠北县苏维埃政府。 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大竹专区。 1953年属达县专区。 1993年属达川地区。 1999年6月,撤销达川地区设地级达州市,渠县属达州市。 |
明正德十年(1515年)析东乡县(今宣汉)东北境太平里置太平县(县府在今太平镇)。 嘉庆七年(1802年)升县为直隶厅,直属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保宁府。 道光二年(1822年)降为太平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太平县为万源县。 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境内建有万源、红胜、城口3个县苏维埃政府和1个竹峪特别行政区。 1935年2月,红军离县境北上抗日,国民政府恢复原县建置。 解放后1952年设县,属达县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93年11月撤销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合并成立万源市(县级),属四川省人民政府直辖。 1996年6月,由达州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