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滏阳河是峰峰人的母亲河,最早称为“釜水”,到《山海经》称之为“滏水”。《魏都赋》注云:“鼓山又名滏山,滏水源出山麓。”明代因峰峰一带属滏阳县所辖,滏水才正式被称之为滏阳河。滏阳河源头黑龙洞在滏阳东路街道办事处境内,故名。

临水村见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载:“(临水县)本汉武安县,魏黄初三年(222年),分武安县立临水县,以城临滏水,故名临水。”这就是临水村最早的得名由来。临水镇因驻地临水村故名。

峰峰的名称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名的起原,因为其位于鼓山东侧山脚下,因鼓山有两个石鼓的传说,先民们在为村落定名时,便取两峰叠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称“奉凤村”。“奉凤”做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复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

过去这里处于山岗坡地,原名半坡,上世纪50年代邯磁环行铁路在此建站,为避免与外地的半坡站重名,改为新坡站,半坡村也随之改为新坡村。镇政府因原驻地新坡村,故名新坡镇。

因镇政府驻大社村而得名大社镇。相传明代这里有一座大寺,占地百亩,香火极盛,在寺院前后逐渐形成南、北两村,即南大阁、北大阁,后演变为南大社、北大社,名称沿用至今。

因镇人民政府驻和村而得名。和村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碑刻,距今至少已有1308年了。据出土于和村砖厂的《陈司马墓志铭》载:“大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岁次癸丑十一月辛酉朔十二日壬申,会葬(陈司马)于鼓山西七里、和村南一里半平原……”从这方墓志中,可以确定,和村在唐先天二年已经存在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北宋时期,和村分南和村、北和村。

明初从山西迁来的居民,为了吃水方便,共同集资打井,共同使用,称之“义井”,故名义井镇。

彭城镇最早见于唐代碑刻记载,距今至少已有1318年了。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其中有《大周故张府君墓志铭》载:“(大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岁次癸卯……葬于临水西彭城村北五百步之平原先君旧莹。”据此可以确定,彭城镇至少在1318年前已经建村了。至金代,彭城村还有记载,据南响堂寺遗留的金代石刻题记,有“(金)大定十年(1170年)四月二十三日,彭城村陈氏盖殿一座”的题记。约在元代,随着彭城村陶瓷业的大规模兴起,彭城村逐渐为镇,延续至今。

镇名源于村北有一商代九侯城,《史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殷商时期,纣王封九侯为公,并且为其建筑了九侯城,九侯城亦名鬼侯城。位于今峰峰矿区的界城镇。《史记》集解《括地志》中有这样的表达:“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也名鬼侯城。到了战国时期此处是赵魏之界,故名之九侯界城,后逐渐演化为界城侯、界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商周时期,有邘国,邘国故城位于河南沁阳市西北15公里邘邰村东南,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初姓邘,后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于姓一支约于汉代定居大峪村之后,不忘其贵胄血统,以“大于”取其村名。元末明初,大于人口稀少,从山西迁来大量移民,其村名便改称为“大于迁”,意为迁民居住之村。迁民主要由五姓组成,分别是张、王、曹、武、苗。民国年间,大于村遭遇洪水,洪灾过后,先民将“大于”改名“大峪”,意即居于开阔山谷,不再受洪水灾害。因原驻南大峪村故名南大峪乡(峪新社区原为南大峪辖区),1984年12月与街道合并时简化为大峪,故名大峪镇。

乡名源于村名,传说,明朝从山西洪洞迁来苗氏三兄弟,在东、西、南各建一村,为保持兄弟情义,商定村名就叫——顾义(顾是照顾的顾)。后来在沿用中照顾的顾字演变成了巩固的固,西边的村叫西固义村。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