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初有3户满族人迁此定居,四周被高力山、虎头山、老虎洞山及龙尾巴山(石龙山)所环绕。3户人家仗势欺人,故此地得名“三虎屯”。后3户王姓势力渐弱,村民便以其“周围高、中间低,形似沙锅子“的地势特征,将此地称为“砂锅屯”,后写为“沙锅屯”。因街道办事处临近沙锅屯村,故得名。 |
相传在许久以前,龙王爷九个儿子下凡来到民间,落到偏脸子村南变为九个山头,人们便将此山称为九龙山。九龙街道因街道办事处地处九龙山脚下而得名。 |
南票区的名称由来与乾隆年间的采煤龙票有关,故以“龙腾飞翔”的思路,将打渔山南票新区设立的三个街道分别命名为“龙腾街道”、“龙飞街道”、“龙翔街道”。 |
相传,此地东侧有一山岭,长达两公里之多,历史上是蒙汉通商古道必经之处,因坡长、坡陡、坡多,过往载货的马车每次都要用杠子撬赶,人畜伤亡很多,便称其为“杠子岭”。后因此地有煤窑,周边有缸窑,便称其为“缸窑岭”。因政府驻地在缸窑岭,故得名缸窑岭镇。 |
据《奉天通志》载:“暖池塘村其西北有暖泉经久不冻故名。”《锦西县志》载:“村南有小河一道,其水清洁,游鱼可数。源出村西八里水泡,清晨观之热气蒸腾,俗名暖池塘。”。 |
因地形两边低中间高,形似桥,故命名为高桥。明代设铺,清代设站。 |
辽金时期杜秀在虹螺山结寨自保,以抗蒙军。1216年6月木华黎率众万人进逼虹螺山寨,杜秀降蒙,封为锦州节度使。清末虹螺山改制为县,时称虹螺县。后设虹螺驿站,1906年省令虹螺驿站自治,定称锦州府虹螺县,1913年锦西抚民厅改为辽沈道锦西县,虹螺县划归锦西县第三区,为避“县”字,将原虹螺县的“县”字改为“岘”。 |
原名骚达营(康熙十六年得名)。1953年建初级社时,因“骚达”含义不雅,不利于民族团结,故将骚达营更名为金星屯,1961年设人民公社时,命名为金星人民公社,1985年为金星乡;1987年5月为锦西县金星镇。 |
原名邰集屯,邰为姓氏。因蒙汉两族贸易兴盛,在此形成集市,故名。后简化邰为台,并沿用至今。 |
相传,清初有3户满族人迁此定居,四周被高力山、虎头山、老虎洞山及龙尾巴山(石龙山)所环绕。3户人家仗势欺人,故此地得名“三虎屯”。后3户王姓势力渐弱,村民便以其“周围高、中间低,形似沙锅子”的地势特征,将此地称为“砂锅屯”,后写为“沙锅屯”。乡政府驻地于此,故得名沙锅屯乡。 |
清初有几户人家从关内迁此落户,聚落建于依山临河的坎状黄土丘下,遂以地形孛驳妹盎仆量病薄?/p> |
大兴堡为明代辽东长城的附属防卫城堡,因此河南村、河北村一带为被称作大兴堡,故将此乡命名为大兴乡。 |
清朝康熙年间(1680),张姓书生(人称为张相公)来此地落户,故得名张相公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