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旧时此处港口条件优越常有船只在此避风得名。 |
原位于淋山河上游北岸,河道上游两侧有连绵起伏的小群山,每逢下雨时,雨水由两侧山上淋下,汇集入河。相传圣人孔子云游到盂钵山脚下,但见苍松翠绿,山势挺拔,河水波光粼粼,于是找一土墩而坐,悠然一抖烟。忽然阵雨骤至,顷刻间,翠绿的林、挺拔的山、朦胧的雨雾与奔流的河水浑然一体,圣人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幅林山河中图”,淋山河因此而得名。明、清时期为黄冈县北路要冲,设有“急递铺”,名“淋山河铺”,有厅屋、厢房、邮亭和铺司、驿司、铺兵。因此逐渐形成集镇,故名。 |
据传,在清朝前期有一方姓人在此路旁小山坪上定居,并做小生意,故称方家坪。此后,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步形成集镇,由于集镇处于一块坪地上,地势略高于四周,故名方高坪。 |
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地处大别山南麓,由大崎山主峰龙王顶南下,经望省亭、城山寨等山,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现游龙回首之状,故名;又一传说古时有九条龙在此修炼正果,回天庭封位后,思念这里的青山绿水,决定返回定居,故名。 |
因传说此地有一座庙宇,系很早以前由马、曹两姓人合建,庙正门上原横嵌“马曹庙”三个大字。由于此地为交通要道,后来人们在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集镇,故名。 |
因镇人民政府驻上巴河村得名。处巴河口的浠水县巴河镇上游,故名。 |
因镇人民政府驻总路咀村得名。总路咀地处于小山岗,山岗下有条小河,据传,早年河道较深,可通木船,常有船拢岸,故称拢船咀。后有董姓人在此做了一座茅屋,称为董家咀。由于此地是北部(罗田、麻城、英山等县)出口的要路,人们来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了集镇,故名总路咀。 |
因镇人民政府驻但店村得名。远在前清时期,本地但姓人就在此开设铺店,故名但店。 |
因乡人民政府驻贾庙村得名。相传乡内大崎山腰在唐朝时就有一座唐敕能仁寺,当时香火鼎盛;北宋年间宰相贾似道家的宗庙就建在境内,贾庙由此而得名。 |
因据传该湾是宋朝宰相贾似道家做豆腐皮子的地方,位于一个小山咀上,故称豆皮咀。后演变为杜皮咀,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