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之名始于东晋。 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五:东晋郭璞筑永嘉城于瓯江南,“因跨山为城,名斗城。 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又名鹿城。”亦称“白鹿城”。 唐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后,属永嘉县。 1949年析永嘉城区及城郊、梧埏、永强、三溪、藤桥、西岸等区,设立温州市,此为鹿城区之前身。 1968年分别成立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温州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温州市恢复省辖市,同年将市区分设为东城、南城、西城3个区。 1981年温州市与温州地区合并,原温州市成为温州的中心区,称温州市区。 1983年并东城、南城、西城3个区置城区。 1984年,新桥、南郊、黎明、城郊、双屿、仰义6个乡并入,并改名为鹿城区。 1992年新桥镇、景山街道划归瓯海县。 2001年瓯海区藤桥等5个乡(镇)及梧埏镇部分区域、永嘉县七都镇及桥下镇部分区域并入,形成现今之政区范围。 |
古称“永嘉场“。 春秋时属瓯地。 战国时属东越地。 秦统一中国后隶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东瓯国。 东汉永和三年(138)始至南北朝,均属永宁县地。 隋代始直至1949年7月属永嘉县。 1949年8月改属温州市。 1984年12月析温州市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黄山、黄石两村,设置龙湾区,属温州市。 2001年7月蒲州镇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划归鹿城区;瓯海区的永中镇、灵昆镇、天河镇、沙城镇和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龙湾区直辖。 2015年7月,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 |
春秋至战国前期属“越地”。 秦代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邹摇受封为东海王建东瓯国,属“东瓯国”地。 东汉永和三年(138),为永宁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为永嘉县,遂属永嘉县。 此后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凡1300余年均为永嘉县一部分。 1949年8月,析建省直辖温州市,遂属温州市。 1950年,复归永嘉县。 1958年复划归温州市。 1981年12月12日,析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 1992年3月,撤县设立温州市瓯海区,温州古称欧,习称瓯江海口为瓯海,民国初曾于温州置瓯海道,县以此得名。 1992年3月,撤销瓯海县,设立温州市瓯海区。 |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属回浦县,隶会稽郡。 东汉建武元年(25)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属章安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立永嘉郡,以永宁县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为永嘉县,隶处州。 唐武德五年(622)分括州置东嘉州,分永嘉县复置乐成县,仍属乐成县,隶东嘉州;七年又撤乐成县并入永嘉县,复属永嘉县。 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永嘉县隶属括州。 载初元年(689)复置乐成县,隶温州,仍属乐成县。 五代十国时,乐成县属吴越国。 后梁开平二年(908)改乐成为乐清,属乐清县,仍隶属温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属瑞安府。 元时属温州路。 明时属温州府。 清雍正六年(1728)置玉环厅,属玉环厅第二十都,隶温州府。 1953年析玉环县洞头、大门2个区及周围小岛置洞头县,属温州专区。 1958年撤县并入玉环县,设洞头、大门2个区。 1959年1月玉环县撤销,将玉环县的洞头、大门2个区重新划归温州市。 1964年10月恢复洞头县,属温州专区。 1981年属温州市。 2015年7月,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 |
“永嘉”之名始于东晋。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于永宁县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乐成5个县。 《郡县释名·浙江下》:“曰永嘉者,即永宁之义。”民间传说,取“水长而美”之义得名。 隋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并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永嘉”始为县名。 唐武德五年(422)分置永宁县。 贞观元年(627)永宁县并入。 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后,历为温州、瑞安府、温州路、温州府、瓯海道等治所。 1949年5月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北置双溪县,治岩头镇。 同年9月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1981年属温州市,沿用至今。 |
古称“始阳”“横阳”。 西晋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境置始阳县,旋改为横阳县,属临海郡。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晋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屿船屯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 太宁初,属永嘉郡。”《郡县释名·浙江下》:“晋名始阳,以地有阳屿也。 寻改横阳,则又取横屿及横阳江之义。”隋开皇九年(589)撤横阳入安固县;十二年(592)安固并入永嘉。 唐武德五年(622)复横阳、安固县,属东嘉州;贞观元年(627)横阳又并入安固县。 武周大足元年(701)再置,属温州。 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入吴越版图,横阳既平,遂改平阳。 南宋咸淳元年(1265)后属瑞安府。 元元贞元年(1295)升平阳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温州府。 景泰三年(1452)析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划归泰顺。 明、清时除县城外,置10个乡,下辖55个都2个镇。 清宣统三年(1911),平阳县划为城区和万全、北港、江南、南港4个镇及小南、金镇、蒲门3个乡。 1912年后废府属瓯海道。 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 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35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区(11月改温州专区)。 1949年9月,辖昆阳(城关)直属镇和万全、鳌江、北港、南雁、江南、南港、蒲门7个区,1981年析南境置苍南县,形成今政区范围。 |
苍南原为平阳县之部分。 古为百越之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国。 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 此后,数易归属。 至西晋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横屿船屯置始阳县。 平阳设县始此,不久更名横阳县。 后又几经撤并,至五代后梁乾化四(914),更名平阳。 以平阳为县名始此。 原属平阳县。 1981年析平阳县的矾山镇和灵溪、宜山、钱库、桥墩、金乡、矾山、马站7个区72个人民公社设苍南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而得名。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玉苍山,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据传昔产玉,故名“玉仓”。 后谐音异写作“玉苍”。 此后,历经多次乡镇撤并。 2019年,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形成今之政区范围。 |
1946年12月,析瑞安、泰顺、青田三县边区置文成县,1948年7月1日,文成县政府正式成立。 治黄坦,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寻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更名为大南县。 9月复称文成县,属温州专区。 1958年10月撤县并入瑞安县。 1961年9月复置文成县。 1965年8月改大峃公社为县直辖镇。 1968年12月改属温州地区。 1981年9月改属温州市。 |
明崇祯《泰顺县志》卷一:“取国泰而人心效顺也。”县治罗洋镇(今罗阳镇)。 《明史·地理志》:“泰顺,(温州)府西南。 景泰三年以瑞安县罗洋镇置,析平阳县地益之。”《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嘉靖九年,以矿寇窃发,始筑城。 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 明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县12里(义翔乡)和平阳县6里(归仁乡)置县,立治罗阳,赐名泰顺,隶属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 清代隶属未变;宣统三年(1911)泰顺属温州军政分府管辖。 1912年废温州军政分府。 1914年泰顺属瓯海道。 1927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泰顺县直属于浙江省。 1932年泰顺隶属浙江省第十县行政督察区(旋改称第四特别行政督察区。 1933年属第三特别行政督察区;8月为永嘉行政督察区。 1934年3月改称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7年4月泰顺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今属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区(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五地委批准莒江乡为中共泰顺中心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驻地;9月泰顺县划分为百丈、罗阳、泗溪、泰南4个区、31个乡(镇)。 195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泰顺县委、县政府驻地由莒江乡迁往罗阳镇。 1981年属温州市,形成今政区范围。 |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南境置罗阳县,以地处大罗山得名。 吴宝鼎三年(268),以邑有安阳江(飞云江)改称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因境内有安固山改成安固县,太康四年析置始阳县(今平阳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后属永嘉郡。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东嘉州。 上元二年(675),属温州。 唐天复三年(903),改称瑞安县。 北宋宣和中(1119~1125),始筑城。 元属温州路。 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属温州府。 景泰三年(1452),析义翔乡大部属泰顺县。 1914年,属瓯海道。 1927年,直属于省。 1948年,析西部10乡属文成县。 1949年,后属温州专区(地区)。 1958年,文成县并入,1961年,复析置文成县。 1987年4月1日,国函〔1987〕62号文件同意撤销瑞安县,设立瑞安市(县级),以原瑞安县的行政区域为瑞安市的行政区域。 2001年析仙岩、丽岙2镇属瓯海区,析梅头镇属龙湾区。 |
春秋时为瓯越地。 战国时为东越地。 秦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属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骆摇所建东瓯国。 始元二年(前85)属回浦县东瓯乡。 东汉永和三年(138)属会稽郡永宁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属临海郡永宁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永宁县。 宁康二年(374)析永宁县地置乐成县,辖今乐清市、洞头县、玉环县全部和温岭半岛,仍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永宁县改永嘉县,乐成县并入永嘉县,属处州;十二年属括州永嘉县;大业三年(607)属永嘉郡永嘉县。 唐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地置东嘉州,复置乐成县,属东嘉州;七年改永宁县为永嘉县。 乐成县并入永嘉县;贞观元年(627)属括州永嘉县。 上元二年(675)属温州永嘉县。 载初元年(689)析永嘉县地复置乐成县,属温州。 天宝元年(742)仍属永嘉郡;乾元元年(758)属温州。 唐末属吴越国温州制置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改乐成县为乐清县,属温州;后晋天福四年(939)属吴越国温州静海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属江南东道温州军事州。 政和七年(1117)属两浙路温州应道军。 咸淳元年(1265)属瑞安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温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温州府。 成化十二年(1476)玉环乡三个都、山门乡三个都共六都之地划归太平县。 清属温州府。 顺治十八年(1661)8月县衙移大荆。 康熙十五年(1676)县衙迁回县城。 雍正六年(1728)析玉环乡及太平县部分地置玉环厅。 嘉庆年间分水山以南今玉环、洞头诸岛划归玉环厅。 1912年属瓯海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1932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35年属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属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在大荆镇成立黄乐县,辖乐清县大荆区、温岭县大溪区、黄岩县乌岩区和院桥区;8月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9月黄乐县撤消,大荆区复归乐清县,两港区、青岩乡和金浦乡划归永嘉县;11月属温州区专员公署,西门岛划归温岭县。 1950年5月西门岛复归。 1951年12月翁垟镇小门山岛划归玉环县。 1952年属温州专区。 1956年3月温岭县湖雾乡复归;5月永嘉县大岭头村、(山益)崪村划归乐清县。 1957年7月划雁荡山主要名胜地区及白溪乡响岭头、下灵岩、下灵岩和芙蓉乡雁山村等设雁荡乡。 1968年12月属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9月属温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至1981年公社改制。 1983年9月恢复雁荡区建制,大荆区沙门、白溪、雁荡等公社划归雁荡区。 1984年3月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公社全部改称乡镇。 1985年4月北白象、翁垟、蒲岐、芙蓉、仙溪等乡改设为北白象、翁垟、蒲岐、芙蓉、仙溪镇。 1986年12月清江乡改设为清江镇。 1987年10月盐盆乡改设为盐盆镇。 1989年2月慎江、南岳乡改设为慎江、南岳镇;4月湖头乡改设为湖头镇;7月象阳、湖雾乡改设为象阳、湖雾镇。 1992年5月撤销柳市等6个区公所,原辖61个乡(镇)调整为乐成、柳市等19个镇,城北、石帆等12个乡。 1993年9月18日撤乐清县,设立县级乐清市。 |
清时分属九都、十都。 1912年分属新桂、龙江乡。 1949年改属湖前、龙江乡。 1963年分属沿江、龙江公社。 1983年10月设龙港镇,辖5个大队。 1985年池浦、新渡村和捕捞队划入龙港镇,属龙港区。 1986年流浦、朝西屋自然村划归龙港镇。 1992年沿江、龙江、白沙、海城4个乡并入龙港镇,辖10个居委会、49个村委会。 2000年湖前镇、江山乡、平等乡划归龙港镇,辖3个社区、19个居委会、107个村委会。 2011年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并入龙港镇。 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