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镇政府驻青同而得名。据传,七里岗南脚下,有青幽观一座(现已倒塌,仅有破砖烂瓦),观内有铜铸神像,唐朝时有人迁此定居,取名青同,后村南建一村,故得名南青同。因镇政府驻地南青同村,取“青同”得名。 |
据传,隋唐时人们在此村西南建起了一座塔,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人们在塔的东北高地上建立村庄,名塔儿里,后演变为塔上。塔上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塔上村而得名。 |
因镇人民政府驻陈庄而得名。据传,汉末有姓陈者来此定居立庄,故名陈家庄,后改名陈庄。 |
据县志记载:西周时期就已有人居住,金代建制,春秋时属燕国,古称燕南雄镇。1953年,设慈峪镇。 |
岔头镇因在汉河以西,故名西岔头。又因镇人民政府驻西岔头村而得名。 |
乡人民政府驻三圣院村得名。传说汉朝时有一家兄弟三个,以打铁为生来到此地,兄弟三个,个个技术超群。人称为“三圣人”。后来三圣人在此地居住下来,并建成了村庄,故得名三圣院。 |
因乡人民政府驻北洼村而得名。东汉末年,有人到此定居。南有老慈河,北有新磁河,南北各有两道大沙岗,中间形成洼地。因该村居洼北,便以地形取名,故得名北洼。 |
据传,魏晋时期,滹沱河水时常泛滥成灾,为拦洪水南流,在原村址的南边明石沟铸成铁牛群拦水。后来人们在此建立了村庄,故取名为牛城。牛城乡因乡人民政府驻牛城村而得名。 |
相传“(五代)梁王醉卧草间,遇野火起,狗以身濡水,环洒卧起,王得免,狗死。王感其德,营此台。”狗台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北狗台村而得名。 |
相传,战国时乐羊伐中山,路经此地,扎下两个营寨,南边的取名南寨。南寨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南寨村而得名。 |
因乡政府驻燕川而得名。战国时期,这一带曾是燕国边境,往东是一脉平川。该村位于燕川河南岸,故得名南燕川。 |
因乡政府驻谭庄而得名。据说,战国时期,始有谭姓者从外地搬来居住,以其姓氏取名谭庄。后人口增多,分为两村。该村居北,故得名北谭庄。 |
由来唐朝以来,这里是通往山西的大道,官府在山头上建立营寨,故名寨头村。寨头乡因乡人民政府原驻寨头村而得名。 |
因乡政府驻南营而得名。因此地为晋冀关隘,军事要地,古时在此建有石城,历代都有官兵守之,称为营盘,明初有人在营盘以南建立了村庄,故得名南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