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该地以古天彭门得名。天彭门,又名彭门、天彭阙,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北湔江出口处,此处一边为牛心山,一边为寿阳山,两山对峙形成“门”,湔江从中穿山而过,是为“天彭门”。

原名仁兴场,清乾隆迁今址,建隆丰场,寓意发达兴隆,人寿年丰。

位于濛阳河北岸,故名。

取《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寓意。故名致和。

龙门山镇因地处龙门山脉而得名。

丽春镇境内广植牡丹,取“美丽的春天”之义而得名。

清光绪《彭县志》卷2:九尺铺“在南街仁凤里,距县东二十里,东南距濛阳场、竹瓦街俱二十里。雍正中设。由场东北出二里为新九尺铺,南出二里为老街子,今并废”。

通济镇初名向家场,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于通济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并有“接济交通,发展经济”之意,将向家场更名为通济场。

原名九陇镇,因九陇山而名。因丹景山风景区在境内,遂更今名。

清初有敖姓姊妹三人于此开设幺店,久而成市,到康熙年间兴场时,形成敖家场,又因境内原设有平安乡,设镇时取敖家场之敖和平安乡之平为敖平镇。

土溪河畔白果沱附近生长有一株数百年的桂花树,高大茂盛,每年入秋后,十里飘香,过往商旅多于此歇脚。清康熙初年,遂由小店发展为桂花场。故名。

白鹿镇,名源于白鹿山,《华阳县志》等古籍皆有对白鹿山的记载,今通称白鹿顶。其形如覆钟,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无限。《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见因此,白鹿见证了古蜀国的覆灭,白鹿之名源远流长。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即在山麓白鹿河东岸兴建白鹿场。

东汉末年,葛永贵(亦名葛贵)道长修道于白石山,后羽化,因他能驱邪辅正,遂名葛仙山。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