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蔡子池街道因处蔡子池湖畔而得名。

据县志载:此处原叫“灶头市”。上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2公里长,约200家店铺构成的沿河街道和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故称“灶市街”。

水东江街道因位于耒水东部而得名。

源于与蔡子池相距五里的界牌。

因古桥得名,曾为耒阳重要交通要道。可以容纳三架马车同时通过。

余庆曾称余冲,解放时为庆贺人民政权建立,改名为余庆乡。

清同治年间,京官颜赞卿驻此,以白玉石铺路,人称“皇封街”,后演变为黄市街,镇以此得名。

据传圩后一溪江汇集耒水,两者相比,故曰小水,小水镇由此得名。

史传永兴、耒阳人在此集市买卖都公平合理,故而得名公平圩镇。

元朝时期,耒阳县升格为州,改乡为都,耒阳州设置三十八都,依次称为一都、二都、三都……三十八都,该地为第三,故称三都。

南阳镇因境内南阳古寺庙而得名。

相传古代有一官吏巡视此地,写诗赞叹:“下马似塘,四周城墙。三月连雨,府视汪洋”,竟以诗的第二句首尾两字“下塘”命名。后人将下的谐音改为夏,便成为“夏塘”。

相传在香兰庙对面的池塘中,常有“龙”前来栖戏,以致“龙到此、塘涨水”,龙塘因而得名。1995年年底成为龙塘镇。

相传过去将通往县城的木桥改建成石拱桥时。曾屡砌屡坍,后巧遇一白须老人指点,桥才建成,后人遂称此桥为“哲理之桥”,由此得哲桥镇名。

史传一名永济女尼,热心为民除疫,后人感念其恩建—永济庵,故而得名永济镇。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